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教學核心素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思維;教學理念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
早在1973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了“素質冰山模型”,我們可以利用此模型來理解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不僅包括漂浮在水面以上的冰山,同時還包括潛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所代表的是學生的知識內涵、學習能力,這一部分能夠通過日常的培訓和教學活動來加以培養;而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所代表的則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方法,等等,這一部分是學生內在的體現,很難通過外界的標準來予以測量。水面下的隱性部分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卻能對學生的學習帶來長遠的影響。
二、核心素養語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思維構建
1.緊密圍繞語言建構來開展教學活動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最主要渠道,而字與詞的學習是語文課程的最重要基礎。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要著重培B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小學生順利完成對語言的建構。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程應當以漢語拼音、筆畫學習為主,這些基礎知識均可以被劃分到語言建構的范疇中。除此之外,小學語文課程中的語言運用教學則需要圍繞字、詞、句來開展,通過一些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深入地感知語言的建構方法。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教師應合理定位教學目標:①熟練掌握在文章中出出現的12個生字,獨立運用這些生字來組成詞語;②理解“五光十色、茂密、一大串”等詞語的含義,懂得它們在句子中的運用方法;③理解文章對葡萄架進行描寫的句子,嘗試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進行造句;④透過文章內容來理解葡萄溝的風土人情,感受少數民族人民所具有的熱情。小學語文教育者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級學生的教學重點為文字結構與拼音;中等學段中的學生要能夠獨立運用字典等工具來自行理解生字、生詞的含義;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透過文字表面來領悟作者的情感內涵。通過這種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會逐漸形成,為其日后的可持續發展的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課堂實踐中
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重點考慮課程切入點與課程類型選擇這兩個方面,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深入挖掘出語文教材中的閃光點,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之上巧妙運用好教學方法,全面提高語文課程的教學效率。
課程切入點的正確選擇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基礎保證,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教學文章都有著多個切入點,每一個切入點都代表著不同的理解角度,教育者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課程切入點,例如,文章的文本內容、文章的創作背景、文章的環境描寫以及文章人物的性格特點,等等。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切入點之前,教育者要充分考慮到當前的學段目標、教學重點、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性格特點等。
課程類型的選擇可以從如下的兩個角度來進行開展,一方面,從內容的角度來分析,課程類型大致包括識字寫字、文章閱讀、口語交際,等等;另一方面,從形式的角度來分析,課程類型大致可被分為導入課、復習課程、講評課程以及寫作課程,等等。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語文教育者還要根據學生當前的學習現狀來開發出各種不同類型的課程,如單元導讀課程、自主學習課程、綜合訓練課程、交流共享課程以及讀寫聯動課程,等等。在充分了解了各種類型的教學課程以后,教育者就要從中挑選出最為適用的一兩個課型,同時還要結合文章內容來找到讀與寫之間的連接點。
3.探尋“素養―養成型”教學方式,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在完成了上文中所介紹的兩個教學環節以后,教育者就要更進一步細化現有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結構,在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的教學基礎之上,全面落實“素養―養成型”教學方法,將學生從“要我學”的學習狀態成功轉變為“我要學”的學習狀態。
在深入研究“素養―養成型”的教學方式之前,教育者要著重領悟素養的構成機制。素養本身具有多元化與綜合化的特點,它并非理論知識、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態度的簡單羅列,而是需要學生在同時具備這幾樣學習能力的基礎之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應用好所學內容。因此,簡單的教學與訓練并不是形成素養的最有效方式,教育者應當深入學生的內在來進行激活,通過主體親歷、實踐體驗以及自主建構等方法來促進學生內在素養的形成。
素養同學生的日常生活與成長經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性,通過在課堂中設置真實的教學情境,將會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起來,讓他們深入地參與到價值判斷的全過程中,繼而同情境內涵形成相同的情感色彩,產生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評價策略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是一個學生在其相應的學段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其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重要品格及能力。它對學生有多方面的要求,例如,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技能,等等。它更注重過程,關注學生在其整個培養過程的體會與感悟,并不是只注重結果。同時核心素養還應具有開放性、發展性和穩定性,是一個可持續的伴隨學生終身的動態優化過程,是一個學生在走向社會以后適應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的培養,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相對穩定的、適應性強的語文修養以及情趣狀態。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不僅要注意傳統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的養成,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是否將所學的知識真正地理解吸收,使之在語文審美情趣與良好個性、健全人格構建中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提升。
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
按照國家所提出的教育方針,小學語文教師不應只在知識水平方面培養學生,更應廣泛關注培養小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他們的言行舉止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核心素養教學的范圍不應局限在傳統的基礎語文能力上,而是要引導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通過全面發展素質教學,培養出具有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態度,擁有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思維的適應當代時代快速發展的全能型人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增加學生與老師、老師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還要增加課堂互動環節,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吸收與理解水平,還能使教學成效事半功倍。
三、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在于以課堂學習為中心,將課堂活動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潛移默化地將核心素養滲透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潤物細無聲地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發展奠定基礎,從而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教師們需把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合到實踐教學中去,在此,分享我在《山中訪友》這節課的教學方法,以期能夠給各位小學語文的教育工作者們提供些許參考意見:
1.粗讀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在自由朗讀過程中認識生字、新詞,并能夠較為順暢地朗讀全文。
(2)鼓勵學生推薦出自己喜歡的語句、段落。
(3)提問學生課文的主要內容。
2.讓同學們齊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課文所描繪的畫面
(1)學生齊讀,聲音宏亮。
(2)發揮想象,設想所描繪的景象。
3.重點分析課文重點詞句,啟發學生展開想象
(1)讀“我仿佛變成一棵大樹”,體會語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如果你變成了那棵大樹,你會看到、聽到、想到什么呢?
以上教學環節旨在引導學生以重點詞句為例,理解全文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4.激發學生想象力,全班交流
讓學生們自由發揮想象,想象自己會變成自然界的哪些景物,然后全班交流,我在旁仔細認真地聆聽與體會同學們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也同學生一起展開想象的翅膀,共同交流。
5.即興寫作
模仿文中想象自己變成一棵樹的片段自由發揮想象力,寫一個小片段。
課后效果:通過自由討論與老師的引導,學生們大膽、自由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想法,不僅訓練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為學生們個性發展提供了良好氛圍,教學效果顯著。
四、核心素B指導下的教學評價準則
一、活用拓展點,豐富語言積累
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能力。當前環境下,語文課程具備綜合性特質,教師應將多個方面的教學內容進行結合,如:閱讀實踐、字詞理解等,在不斷完善教案的過程中,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很多低年級學生缺乏較強的自律意識,在學習不感興趣的課程中,常常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一旦產生厭學心理后,會給小學生未來的學習課程造成負面影響。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創新理念,將“以人為本”的教學思路落實到語文課堂中。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主要開展字詞教學活動,包括:漢語拼音、筆畫等,使低年級學生能夠在腦海中構建語言框架系統。語文教師不應直接將答案告訴小學生,而是應引導學生去理解知識的概念。如在課文《葡萄溝》中,其教學目標是:靈活運用生詞組詞;理解課文中的成語意義;模仿文章句式造句。在正式授課前,語文教師應提前布置課文預習任務,使學生們將不懂的知識點進行標注,以便在“課堂提問”環節中詢問教師。上課期間語文教師應重視互動環節,提出與《葡萄溝》有關的問題,不斷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其對問題的思考,如:葡萄溝產地在哪兒?那個地方還會生產其它水果嗎?在“新詞教授”期間,語文教師應讓小學生勾畫不理解的詞語,并以小組的形式為單位討論問題,隨后統一解答小學生們的疑惑點,在與同學們溝通交流的環節中,提高了小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該模式不僅能提高思維邏輯性,而且對其他科目的學習也有促進作用,使學生在今后的課程學習里能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當《葡萄溝》課文講授結束后,為了培養小學生對少數民族的熱情,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們感受維吾爾族人民的熱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符合了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二、加強閱讀方法的教?W,讓學生實現終身學習
語文教學依據文章內容開展教學活動,為了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教師應重視“文本閱讀”環節,小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記敘的文字中想象這一情景。傳統的“文本閱讀”教學環節過于重視背誦目標,忽視了小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環境下,語文教師應教授小學生閱讀文本的方式,使小學生運用教學的學習方法提高閱讀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基于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這一視角,語言教師擔任“傳道受業解惑”的角色,通過不斷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理解分析,從而逐漸形成個人的觀點。
如:在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語文教師應要求小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為了使學生具備字詞搭配的能力,應讓小學生背誦個人喜愛的段落。另外,為了使小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大興安嶺的美麗,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提前準備與大興安嶺有關的圖片視頻,運用課堂PPT的形式進行展示,在增強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為小學生構建一個內容豐富的課程。語文教師通過文章中的幾個詞語開展組詞造句活動,能使學生理解用詞準確的重要性,使學生在今后運用語文文字的過程中,更注重語句之間的邏輯性。閱讀文本有效培養了小學生的想象力,使小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時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優勢。
三、培植學生文本閱讀興趣,圍繞審美鑒賞與創造展開教學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培養小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教師應依據語文教材中的文字圖片,引導同學們感受語言圖像的魅力,從而達到陶冶小學生性情的目的。如在《雪地里的小畫家》課文中,該課文是詩歌題材,語文教師可以使小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為單位,在班級中進行詩歌比賽。為了使學生感受詩歌的魅力,語文教師應提前教授詩歌在排版布置中應遵守的規范,使小學生們運用日常積累的語言詞匯進行詩歌寫作,在詩歌創作過程中,培養了小學生觀察能力,使小學生能夠運用多個意象創作詩歌,在文字意境中感受語文課程的趣味性,從而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新課程要求小學生熟練運用文字,具備表達意境美的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語文教師應要求小學生收集成語。《雪地里的小畫家》描述了一群小動物在雪地里留下腳印的畫面,教師可以在班上設置成語比賽活動,只要成語中含有動物的字即可,例如:龍飛鳳舞、聞雞起舞等等,小學生了解比賽規則后,將積極參與游戲活動中。
面對現實,如何落實“核心素養”,使“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如何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莘莘學子適應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何克服中學現代文閱讀教學的種種弊端,讓“面目可憎”的現代文閱讀教學得以改觀,變得“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筆者以為,我們應該思考以下問題并付諸實踐。
一、“多而快”便于吸收海量信息
所謂“多”,有三層含義:一是大量地讀,二是反復地讀,三是天南地北地讀。大量地讀,“指泛讀,包括海量的搜讀,這有利于搜集信息,積累語料;反復地讀,指精讀,包括誦讀、美讀、深耕地研讀,有助于加深理解與記憶,培養語感。因為學習語言,無論是‘習得’還是‘學得’,都必須經過大量與反復的‘學’和‘習’才能有所‘得’,這個‘得’,就是體驗、收獲、體會、心得。”①胡立根也同樣指出,之所以說閱讀教學的出路在于“海量的閱讀刺激”,是因為閱讀教學時“課內的刺激太少,課內教師的喋喋不休不能替代學生的閱讀。語文作為一種非知識性學科,其學習方式主要不應是外顯型學習,而應是內隱型學習。內隱型學習不是靠講解一些方法就能解決問題的,靠的是大量和反復的刺激,在反復實踐中學習領悟。”②而天南地北地讀,指的是閱讀面要廣,經史子集、三墳五典、文學的、科技的、政論的、消閑的,無一不囊括其中:這有利于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學習的需要,為使之成為具有現代公民素養(信息素養、公民責任與社會參與素養)的合格公民。總之,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去讀,其終極目的都是:擴大閱讀范圍,開拓學生視野,允許快速瀏覽,強調耕耘的樂趣,不斤斤計較于收獲的多少,但到頭來必會有收獲。③當然,對于“新課標”規定的閱讀篇目、經典作品還是要細嚼慢咽,仔細體會的,甚至于還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做筆記、摘要和卡片,將它們化為精神食糧,以補“速讀”之不足;切不可狼吞虎咽、囫圇吞棗。
所謂“快”,就是高效率。這是培養適應新世紀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的重點之一。閱讀如何才能快,首先理解須正確,吸收得快。快容許略,不容許粗,更不容許錯。“快速閱讀的能力不是一個孤立的能力,是理解、記憶、速度三個方面構成的閱讀能力的整體。”(張志公《語文學科的現代化問題》)換言之,就是排除閱讀障礙的速度快,準確無誤的獲取信息快。而且要達此目的,當然離不開訓練學生的篩選概括的能力和授以適當的方法技巧。訓練可以這樣進行:第一,審明題干的限制因素,包括范圍、方向、句式、句數和情境;第二,篩選相關的信息和材料,并按要求辨別;第三,找準兩三個關鍵點;第四,把關鍵點換成自己的話;第五,把關鍵點按要求的句式、方式、字數和情境用自己的話組織起來,并加以調整貫通。④
二、“巧且會”有利于閱讀多樣文本
所謂“巧”,指的是拋棄愚笨的辦法,追求事半功倍地引導智力較為平庸的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正如錢夢龍先生所說的那樣,“最好的教學法,就是那種能夠幫助最普通的教師教好最普通的學生的方法”⑤。它有三層意思:一是要體現出“教是為了不教”的閱讀教學理念,二是要進行率先垂范的閱讀教學實踐,三是要出現“擠干(了)水分”、抓住(了)精髓的“一課至多只用一課時讀完”的“畢其功于一役”的課堂快節奏。其策略有三:第一,從“無疑點”(指的是那些看似無疑,實則深藏著豐富內涵,一旦疏忽,就會從眼皮底下溜走的部分)切入;第二,從“隨意點”(是指文中那些看似漫不經心,隨意為之,但仔細品來,卻韻味無窮的部分)切入;第三,從“空白點”(是指文本中作者有意沒有明說而意味無窮的部分)切入。
所謂“會”,指閱讀的熟練度。即一定的閱讀技能。課文是提供給學生學習的例文,教這些例文,旨在通過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來培養學生能力。為此,就要講規律,教方法,傳習慣;就要巧妙設計,精講精練。吉林大學魯弘老師認為,“抓住‘關鍵詞’是答好語文題(指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的關鍵”。她以現代文為例加以闡釋。對文學類閱讀來說,“關鍵詞”是那些原文中能夠揭示小說主題和散文主旨的關鍵句。要盡量利用這些關鍵詞串聯成句,形成答案。對于實用類文本閱讀來說,“關鍵詞”是那些原文中出現的能夠表明作者觀點或情感態度的相關語句,學生要善于抓住這些點進行分析概括、總結歸納,進而得出答案。如此這般地訓練,假以時日,學生閱讀現代文時就會得心應手、準確無誤。
三、“用以美”恰巧適應公民需要
關鍵詞:課文材料、說話能力、創作表演、拓寬視野、創新素質。
【分類號】G633.3
正文:S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態勢。作為語文教師如何依據教學大綱,結合實際,因材施教,精心設計出適合于自己學生的一套教學方法,抓好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是當前語文教學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不少語文教師因受傳統思想的束縛,仍習慣于全面灌輸的教學方式,只顧自己唱獨角戲,注重自己在課堂上如何“唱、念、做、打”的表演,而很少注意到主體對象學生的反應。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受到壓抑,致使好多學生感到語文索然無味。其實于漪說過:“語文學科是一門最開放的學科,它與生活同在,它的應用性、實踐性極強。”作為語文教師,如果只注重教法,不注意學生的活動實踐,是很難適應新形式下語文教學發展需要的。
筆者根據自己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在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課文為材料,激發學生創作欲。
課本只是帶動我們學語文的一個范文,它的內容精辟,寫法各異,時代性極強,是引導學生創作的頂好材料,記得第一次上蒲松齡的《狼》時,我一字一句的翻譯、領讀、分析,讓學生背誦,但收獲甚微,課堂氣氛沉悶。第二次上《狼》時,我就讓學生自讀、質疑,然后要求學生把課文改寫成劇本,要求有臺詞、舞臺說明、對話、獨白、旁白,還要設計服裝、道具及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等。同學們覺得新鮮,都有“露一手”的欲望,個個認真研讀課文,設計情節。二十分眾后,有的同學開始舉手,要把自己的創作讀給全班聽。經過篩選,評出最佳設計者,并讓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編成小短劇在班上表演,學生們非常高興。“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原來他們一直渴望創新,期待真正屬于自己的語文課堂。此后,我一改常規課堂的教學方法,采用“創作賽”“表演賽”等方法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促使他們主動地自覺地學習語文。這一教學方法,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不僅發揮了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創造思維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課文為劇本,激發學生的表演欲。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只要能達到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就是好方法(萬東培)。”在實際教學中,我針對個別學生不愛學語文而又好表現的情況,在上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時,要求學生自由組合成不同的表演小組,然后在課堂上表演,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上《皇帝的新裝》時,我事先安排好閱讀,讓學生先體會不同身份的人物在揣度騙子時的心理活動、表情、動作,再要求他們根據劇中人物的角色自由組合。結果同學們興致十分高,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編劇本、背臺詞、排練,在正式上課時,他們個個表演得像模像樣,激起同學們陣陣掌聲,收到了意外的學習效果。同樣在上《孔乙己》、《變色龍》等課文時,我都采用了這一方法,不僅使課堂教學真正的活了起來,更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刻地領悟到文章的真諦,又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正如澄清所說“教師的任務就在于把這種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奮勇地攀登發展能力的階梯,尤其是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 以課文為景點,提高學生說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貴在創新,為此,我常在“新”上動腦筋、下功夫。比如口語交際中的介紹類題是近幾年中考必考的內容之一,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說”只是“紙上談兵”。因此為了提高學生語言概括能力,我在上游記、說明文類課文時,事先設計一系列的解說詞,讓學生以導游或講解員的身份向同學們介紹有關資料、景點,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說話能力。例如上《巍巍中山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開頭:假如你是中山陵的講解員,面對前來參觀瞻仰的游客,你如何介紹它的布局及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這樣一來,學生們迅速進入閱讀狀態,并且用筆勾畫出重點句子,十分鐘后有學生舉手要求上講臺給大家當導游了。同樣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課文時,都可以采用這一方法,學生不僅注重自己在講臺上的儀表、神態,而且更注意自己的語言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統一。這一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說話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就應有自己的獨創性,能夠靈活駕馭教材,要因文而異,精心設計,不拘一格,教出新意,才不至于有“語文萬難,問何人會解連環”之苦了。
四、 以課文為中心,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關鍵詞:生活化問題教學;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9-0265-02
最新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強調:“立足于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著眼于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構建體現“科學認識與觀念”、“科學思維和方法”、“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高中課程目標體系,為高中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化學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不僅能夠培養學生把化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枯燥的讀書,使他們體會到化學知識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或者耳熟能詳的生活事例引出問題、設置情境,讓學生在對生活事例的探究中學習理解課本知識,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僅可以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參與一定的含有化學問題的實踐活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究中應用化學,讓生活引進課堂,從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回歸生活是當今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
一、生活化問題教學的內涵
化學生活化問題教學,是指基于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關注生活、社會、科學中的各種現象,利用各種資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合作等方式理解化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應用化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生的興趣和動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帶著問題探究,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這與我校開展的問題法教學不謀而合,生活化問題教學就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和化學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歸于生活”兩者基礎上的,以源于生活的問題出發,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情感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運用書本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生活事物中學習和理解化學,體會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化學的作用,體驗化學的魅力。
二、生活化問題教學的意義
化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化學。高中化學生活化問題教學是當今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是實現新課改目標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之一。化學生活化問題教學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實施生活化問題教學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兩千多年前,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將生活元素融入化學課堂教學,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課堂學習,從而極大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還可使學生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如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加入一個科學小故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加入一個小實驗就可以讓課堂氣氛達到等。學生主動地、積極地投身于課堂的學習中,讓學生走進生活、融入社會,感覺學有所用,從而極大地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2.有利于培養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生活,讓生活過得更豐富,更有意義。在教學中,滲透學生感興趣的知識,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化學,如食品、保健、化妝品、藥物、環境等,拓展生活視野。同時及時關注最新的科技前沿,如介紹載人飛船的船體材料、火箭燃料的助推劑,介紹最新研究的有機光伏技術等。實施生活化問題教學,創設生活化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有利于培養社會責任感。生活化問題教學可使學生感知化學科學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如介紹侯德榜先生的侯式聯合制堿法時,可以介紹時代背景和侯德榜先生的高尚情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關注與化學有關的如食品烹飪、美容保健、毒物、穿戴、環境、日用品、藥物化學等社會熱點問題,了解綠色化學、可循環利用思想,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
4.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化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在“為化學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機會,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創造性新型人才,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不僅是學習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是自我發展的推動者,通過轉變教師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從而實現“教的變革”到“學的變革”。堅持“生活化”教學理念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也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化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起引導作用。所以教學“回歸生活”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生活化問題教學的實施策略
1.從生活現象引入新課教學。教師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景,并從中引出學習課題,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的生活意義和價值,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和動力。
為了使學生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有效建構,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大量的事實證據,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建緊密的聯系,為學生建構知識提供有力的支撐。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知識有真切的感受,才不會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對概念和規律進行記憶。
2.用生活經驗理解化學概念。在化學教學中,為了克服學生在理解化學概念時的困難,可先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生活問題引導學生解決,然后再將其中的思想方法橫向遷移到所學習的化學概念的研究中,為化學概念的學習提供認知支持。因此,“聯系生活”的有效化學教學,必須充分估計學生可能存在的錯誤生活經驗。
3.回歸生活解決化學習題。把改革習題形式和傳統的教學方式作為突破口,進而改變傳統習題枯燥、抽象、脫離實際的“純化學”模式,增加習題的生活氣息,更多地利用學生所面臨的環境,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讓習題回歸生活、回歸自然。這就要求教師在習題設計上多動腦筋、多下功夫,充分發揮習題的素質教育功能,讓習題具有趣味性、激勵性、挑戰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解答化學習題,在動腦動手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利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4.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我們生活的世界,化學現象比比皆是,但我們卻常常熟視無睹,問題就在于觀念上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主動意識。在這些常見的化學現象中,有很多具有較強的啟發性、代表性和應用性,可以將其轉化為高中化學問題,使之走入課堂。如對氯氣一節的教學,通過一則新聞報導材料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導課,并配有記者專訪某化工廠氯氣泄露事故的視頻,然后結合教學情境向學生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①為何發生氯氣泄露時,人應往高處逃生?②為什么可以用鋼瓶來儲運液氯?③氯氣泄露后,有什么辦法來處理?),學生很快進入問題思考狀態,同時也激發了探求知識的興趣和欲望。
5.創設寬松的實驗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利用生活資源的元素做實驗,可使學生獨立的思考,大膽探索,敢于幻想,創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問題、新設計、新途徑、新方法,為了完成實驗,學生獲得充分的前期制作經驗和動手欲望,而前期操作經驗是相關技能或能力形成不可或缺的練習體驗,且前期操作本身就是向學生傳播非語言的教育信息,使化學實驗增添了一個物化的信息源,增強學生的投入意識,獲得良好的首次效應和動手欲望,不自覺的程序邏輯式實驗成為靈活的、自覺的探索性實驗。這種成功的體驗和喜悅能持久地保持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探索。
6.開發利用生活資源,搞好豐富的課外科技制作。為了充分發揮生活資源的這些獨特功能,我們組織學生課外開展科技活動,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增長學生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將這些應用于今后的課堂教學,進一步發揮生活資源的教育功能。通過我們的實踐來看,科技制作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高中階段的科技活動為學生今后的深造和走向社會后從事創新、原始創新和高科技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
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為新課程增添時代氣息的源泉和活力,生活化問題教學是學習化學知識、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方法。生活化問題教學思想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它不是簡單的回歸生活和生活概念理解,而是借助于“生活知識”這個載體來容納學習內容,利用“生活場景”架起知識點和應用能力之間的橋梁,用問題探究作導向,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層次,把握學習內容,充分挖掘出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提高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真正起到提升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整體框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小學語文 科學素養
一、從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學情感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涉及到大量的歷史和現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內容往往表現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偉大高尚。科學家或科學類文章中的人物,他們的聰明、智慧的思維火花,嚴謹、勤懇的治學風范,始終如一、孜孜不倦的執著態度,尊重事實、注重調查的科學方法,不畏艱難、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質疑尋思、敢于創新的靈活思想等,無不使學生深受感動和敬佩,無不激勵和促動著學生的行為。引領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學習、感悟,體會科學類課文中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精神實質,是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任務。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更能促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滌蕩,形成景仰、羨慕的理性情感,從而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行為得以內化。如教學《詹天佑》一文,可緊扣“愛國、杰出”,具體可從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撓、受要挾、受嘲笑的情況下出任總工程師,使學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難、不怕嘲笑的“耐壓”品性;抓住人物語言、行動、心理活動學習“勘測線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懇、嚴謹、自信”的工作態度;從采用“中部鑿井法”“人字形鐵路”解決修路難題中,展現出其的聰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師”的形象。通過以上幾方面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學生對詹天佑的無比敬佩之情,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學生的科學情感素養得到了培養。
二、從巧設問題入手,注意科學思維的培養
巧設問題能夠激發和誘引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集中學生注意力,使他們的思維活躍,情緒激昂,課堂氣氛熱烈,往往能夠掀起教學的“波瀾”。教學過程中,教者要能正確處理好教材,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和捕捉蘊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設計,刨設“問題誘因”,進而借機實現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的目的。如教學《撈鐵牛》一課時,筆者巧抓課文中人們對“怎樣撈鐵牛”的紛紛議論,設計了這樣的“誘因”性問題:試想一下,“如果你是觀眾,你會采用什么辦法撈鐵牛?”這一問題假設,有效地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議論紛紛的景象頓時出現在課堂上。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撈鐵牛的種種不同辦法,達到了培養學生大膽想象,敢于求新求異,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品質。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懷丙和尚怎樣利用浮力撈鐵牛的?在當時情況下,你的辦法和懷丙和尚的比,誰的辦法好?好在哪兒?這一“比較式”誘因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求知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會使學生認識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廣度、周到、嚴謹。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三、從恰當時機入手,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生 素質 培養 策略 經驗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再多的知識也不如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學習理念、學習認識,以便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好的實現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提升教學的效率。本文筆者就自身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入手進行論述,談一下我對小學語文教學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俗話說“環境塑造人才”,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小學時期的學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可塑性較強,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根據語文知識的科目特點,結合相關的學習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以便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認知。
比如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認知。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作為一項人文學科,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語文知識的影子。學生日常的交流、會話中都有語文知識的體現,也都在運用著語文知識。所以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學習認知,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不是枯燥無味的、學無所用的,而是與自己的生活學習密切相關,拉近語文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另外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條件。語文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魚蟲鳥獸、世事百態都有涉及,想要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也需要學生擁有一定的基礎認知能力與綜合知識技能。但是在農村小學,由于學生從小接觸的知識面相對較窄,學習認知能力有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硬件設施。比如引導學生創設班級的“圖書角”,讓學生不斷的拓展自身的知識技能;多給學生講解一些時事熱點,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科學的認識,擴大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組建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避免“閉門造車”……
創設了這些教學環境,才能夠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打下基礎,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
二、注重課堂的有效教學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從一定程度上講,課堂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新課改以來,更加注重學生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對于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教學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做好教學備課、優化課堂結構、注重綜合指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的過程更是如此,特別是在教學備課中,首先要“備好大綱”,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備課,才能夠提升備課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其次“備好課本”,只有科學地認識到了課本的基本內容、知識特點,才能夠認識到教學重點與難點,進行有效的備課工作。另外也要“備好學生”,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基礎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準確的把握,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備課,以便能夠使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的進行課堂教學,就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學的效率。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生字詞的解決、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讓學生背誦中心思想以及經典段落,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是被“牽著鼻子走”,缺乏主動性,學習效率相對較低。所以在新時期,就需要教師能夠不斷的優化課堂結構,豐富課堂構成,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語文訓練多種多樣,如閱讀訓練、寫作訓練、口語交際訓練,等等。應該說,每一節語文課教師都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安排適量的訓練任務,使課堂動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與學習感知,提升教學效率。
語文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關系著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還有學生情感發展、認知能力的培養,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善于借助課文知識,做好學生的綜合技能培養。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比如在教學《一次成功的實驗》這節課的時候,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認識到做人要謙讓,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之外,還要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比如在上下樓梯的時候要謙讓、不能擁擠,讓學生將學習的理論知識及時的運用到實踐中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做好活動的有效開展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只是一個例子”,語文知識博大精深,想要引導學生做好語文知識的學習,單單依靠教材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能夠不斷的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通過課外活動的進行來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技能。
比如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在課下開展讀課外書與讀報活動。引導小學生從小養成愛看書,愛讀報的好習慣,是小學語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可以采取布置課外作業的形式,由孩子們獨立完成,制作剪報和編抄報,看誰做得好,看誰總結的好;此外也可以采取小組活動的方式,大家一起來讀,再一起議論,通過學生之間的彼此交流與溝通來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認知;另外還可以采取集體活動的形式,開讀書報告會,或把書報的內容排練成小節目演出,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技能。
一、核心素養培養和課程資源建設概述
核心素養培養與課程資源建O的應當是在遵守中學語文教學規律和遵循學生實際情況而開展起來的教學活動,要以全體中學生為對象實施素質化與資源性的中學語文教學,簡要概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一,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培育要求需要對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通過幫助學生建立起嶄新的價值觀念,從而讓學生形成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價值系統。其二,在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廣大教師能夠對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進行創新發展,從而為教師能夠在新課標的教學框架下更好地承擔教學任務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三,在中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還需要教師必須要具備較強的工作責任心與學習能力。只有在保障教師具有專業教學能力與綜合教學水平后,才能使得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思,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技能。
二、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課程資源建設的方法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強化關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與課程資源建設的相關工作,關鍵應當從以下方面予以把握。
1.結合語文素養與課文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語文素養培養”同中學語文具體課程內容找到完美的契合點。素養指的是在長期的學習與實踐范圍內所塑造建立起的一種高度品質.這其中包含了功用性和非功用性等不同類型,關于素養的培養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長久的積累積淀。所以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注入其中,往往便能夠收到較為優異的成果。在中學語文課程設置中.學生會接觸到語文、自然、文學、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等不同學科知識,這些課本中的優秀作品不僅是作者智慧的結晶,而且也是基礎文學字詞與綜合知識面的集中體現。當學生改變將語文作為“工具性”的觀念,而發自內心的將熏陶積淀語文素養當作中學語文學習的要義,那么所能獲得的學習成果也必然是十分豐碩的。
以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第二單元中《再塑生命的人》該篇課文為例,要實現對于該篇文章的學習,除了基礎性的字詞掌握與中心思想了解后,讓學生能夠加深對于“殘疾人”這一群體的認識,并且向其堅強、勇敢的精神品質進行學習,那么教師便可以通過設置豐富的教學活動,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與培養自身的核心素養。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體驗黑色世界”這樣的主題設定,讓學生切實感知到盲人作者海倫凱勒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學生珍惜光明、珍愛生命的情感。經過整場教學活動之后,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與光明的美好,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培養與鼓勵學生無論在何種艱難的環境下,都要內心充滿光明與希望,并讓學生從心中樹立起要更加勇敢堅定的信念。
核心素養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概括,同時也是有效交往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要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核心素養,加強關于語言知識與交際能力的訓也是十分重要的。以六年級上冊中《有的人》一文為例,該篇文章是臧克家為了紀念著名魯迅先生所作的抒情詩,該篇課文慷慨激昂、字字鏗鏘有力,歌頌了與人民為伍的革命家為了人民而奉獻奮斗的偉大精神。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好領會到課文感情,同時塑造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以“精神不朽、吾輩傳承”為題目開展限時演講,則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結合教學資源與課程反思
將中學語文中豐富的資源探索與課程教學反思相互結合起來。要使得中學語文教學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果,利用多渠道、多元化的課程資源則顯得尤為重要。要加強關于中學語文教學特點的實踐與經驗總結,從課程實施情況來看,還需要廣大教師將現代創新、新型的教學手段積極的運用起來。對于不同的學科來說,其所需要的教學方法也是不盡相同的。普通化的教學方式只能符合簡單化的教學需要,而針對特定學科知識點的學習,則要求教師將分析與講解擺在突出位置之上。換言之,就是選用最為有效、自然的方法讓學生可以從中更為全面、細致的了解文學形象、文學世界與文學境界的內涵。同樣以七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二單元中的《再塑生命的人》為例,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殘奧會上的《千手觀音》節目,讓學生通過觀看賞心悅目的表演,能夠感受到殘疾人自身所具有不屈不撓的堅韌毅力。其次.教師還可以讓班級中的學生參加游戲活動,讓學生蒙住眼睛拄著拐杖往前行進,準備好有趣的獎品與道具,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在課堂活動結束后,學生便能夠感受到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殘疾給人所帶來的影響是多么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