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久久91精品国产99久久yfo-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學護理范文

中醫學護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學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學護理

第1篇:中醫學護理范文

1.中醫護理在現代醫學知識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養生、疾病的預防、治療疾病用藥的副作用愈來愈重視。而祖國醫學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疾病和護養病人的經驗,在這些方面有獨到之處,從古到今重視整體觀念、天人合一、治未病的思想,許多中藥經研究能調節人體免疫系統,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有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例如中醫針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耳穴等護理具有現代護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目前社區護理正在蓬勃發展,眾多老年人迫切要求了解傳統的中醫護理知識。許多傳染性疾病正在危害人類健康,例如甲流、手足口等疾病,這些傳染性疾病重在預防,而中藥在這些方面發揮了較為明顯的優勢。因此,中醫護理在現代醫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為人類疾病的預防及護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課程設置的體會

一般本科護理專業培養的目標是能在各級醫院、基層、農村醫療單位從事臨床護理及預防保健、社區護理等工作。而中醫是我們國家的瑰寶,在疾病的臨床治療、護理、預防保健、社區護理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現代高等醫學教育培養出的護理人才,應該在掌握現代護理觀的基礎上,掌握最基本的中醫護理知識,更好地將現代的護理觀與中醫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中醫護理特色,以滿足社會對中醫的渴望,適應當前社會醫學的形勢。然而目前很多醫學院校本科護理專業將中醫護理學設置為考查課、選修課、甚至不開設這門課程,那么培養出的護理專業的學生連最基本的中國傳統醫學知識都不懂,或者了解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該專業的學生知識結構的缺乏或缺陷,就很難適應目前社會醫學的形勢。建議醫學院校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本專業師資狀況水平,逐步開設這門課程,并逐步將中醫護理學列為選修課、考查課、考試課課程體系。

3.中醫護理學教學體會

3.1 加強中醫傳統治療與護理方法的教學與實踐  依據人才培養目標,預防保健及社區護理是學生畢業后從事護理工作的一方面,同時也是用人單位看重的重要知識領域。然而在預防保健及社區護理方面,中醫傳統治療及護理方法例如針灸、推拿、刮痧等,療效較好,較西醫預防及治療無明顯的副作用,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社區的喜歡,已經成為康復保健治療的重要部分。鑒于此醫療護理人員就需要掌握中西醫結合的知識理論體系,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因此,在課程中就應突出對中醫傳統治療與護理方法的學習,作為重點內容進行講解,并且加大針灸、推拿、刮痧等方法的實踐力度,可以到實習醫院進行見習觀摩。

3.2 開展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即PBL教學,是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基于本科生思維能力較好,反應較為敏捷,自學能力較強的特點,可以將中醫內科疾病的護理采取此方法的教學。具體是提前選出病案,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將病案及討論的問題告訴學生,讓學生進行自我收集資料。幾天之后進行病案分析與討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患者病因病性、辨證分型、邪正盛衰、治療的原則,從而提出該病人護理對策、健康指導等內容,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對問題進行補充或糾正。

3.3 提到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  大多西醫院校將中醫護理學設在西醫基礎醫學之后,學生學習了解剖學、生理學等實證科學之后,將會不適應中醫的思維模式,認為中醫難學、較為枯燥乏味、甚至認為中醫是唯心的,缺乏科學性,對中醫的學習缺乏興趣。鑒于以上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教學方法的得當及靈活性。一方面例如在導論章節強調中醫存在的必要性,中醫及西醫在治療疾病上的區別及各具的特長,陰陽學說的科學性、甚至國外醫學專家潛心研究中國的傳統醫學的現狀,還可適當介紹現代中醫、中西醫結合的科研成果,來激發對未知領域探索的好奇心以及自發的對中醫產生熱愛,讓學生了解中醫藥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增強民族自豪感及對祖國醫學的認同感。一方面在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上要下功夫,多穿插圖片,視頻等進行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例如在陰陽學說章節加入陰陽太極圖,五行學說章節插入現實生活中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四診章節中插入不同病人的舌苔、面容以及脈象的圖片,中藥插入講中藥的彩色圖譜,方劑插入方劑中每一味中藥的圖片,以上這樣就更加簡單、直觀的容易被學生所掌握與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除此之外,在中醫護理整個教學環節中,最好將西醫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第2篇:中醫學護理范文

【關鍵詞】 中醫護理 教學 辯證施護

近代中醫護理仍堅持辨證施護的原則,根據疾病的病因給予不同的護理,加速疾病的痊愈。如清?鄭樹圭在《七松巖集?淋濁》中,對“氣淋”的護理強調“只宜靜養”,這是根據氣淋的病因而制定的,而“砂石淋”的成因“屬郁怒傷肝者多”,所以在護理方面應“戒氣省勞,絕欲為第一”。《萬應經驗良方》對傷寒的護理,根據感受寒邪之因,在護理上提出“惟宜密室避風,勿食粥飯米粒,靜謹自守,只以姜汁熱酒,或姜茶等類與飲,待七日傳遍經絡,雖不服藥,亦自然痊愈。”又如,泄瀉病因屬脾胃虛弱,或外邪困脾而致,因此《王氏醫存》對泄瀉病人特別注意食物的消化,提出“凡餌湯藥,萁粥食、肉菜,皆須大熱。熟即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復損藥力”。在施護方面堅持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如《萬應經驗方》對陰癥腹痛采用“食鹽二碗炒熱,布包熨臍腹,老幼皆治。”此外對陰癥腹痛寒甚的,癥見肢冷昏厥,或面唇青手足紫黑,用蔥白二斤炒熱,以不燙手為度,用單布包蔥安肚上慢慢蒸熨,蔥冷再換熱之,俟熱氣透人腹內自愈,內以連根蔥白七大根搗爛,酒煎去渣,熱灌之,陽氣即回。由此可見,辨證施護一直貫穿在每一病的護理之中。

目前在各類醫院病房中的護士幾乎都是西醫護理專業或中醫護理專業的畢業生,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的畢業生寥寥無幾。由于臨床上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嚴重缺乏,中西醫護理未能系統、有效地結合。使得臨床上中西醫兩套護理理論與技術并行,并且普遍存在著重西醫輕中醫的現象,由此導致在臨床上很少有辨證施護,更沒有辨證施護教學的開展。

1 加強高質量的臨床中西醫結合護理師資隊伍的建設

①加強對臨床教師思想與觀念的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培養什么樣護理人才的關鍵問題。”因此,作為臨床護理教育者,首先應該轉變思想和觀念,確立正確的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觀念,正確認識中西醫護理的科學性與實用性,認清各自的優勢及護理內涵的共同之處,肯定中醫護理理論對醫學事業的貢獻。②加強臨床教師中醫理論與技能的培訓,教師首先要參加中醫護理知識培訓,掌握中醫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從而充分認識和肯定將中醫護理融人西醫護理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并能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于臨床實踐。③醫院應與醫學院多方聯手,多手段多渠道地為帶教老師提供各種培訓和學習環境。

教師可與學院中醫系或中藥系教師共同探討中醫護理的知識和技能,也可到中醫醫院參觀學習,從而學習不同教師傳授中醫護理知識的技巧。

2 探索有效的臨床帶教方案、提高臨床帶教水平

①建立合理的臨床教學組織管理體系。設立教學總帶教負責護生的理論、操作考核,使各項教學工作管理到位,確保教學質量不斷提高。②運用多媒體設備講授理論小課,使中醫學知識更加生動、形象、易懂。初步使護生能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形成聯系。③帶教教師運用PBL教學方法,結合實例,到病人床前,實地講解,引導護生參與討論,學會通過“望、聞、問、切”的手段,收集與病因、病位、病性有關的資料,為辨證施護提供依據。④開展中西醫結合的護理病例討論,進行教學查房。鼓勵護生書寫中西醫結合護理診斷與護理計劃,學會對收集到的臨床資料、癥狀、體征進行最基本的辨證分析,在確立其病因、病性、病位的前提下,提出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⑤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反饋機制,重視護生對教學質量的反饋,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方案,同時,也要尊重、理解、關愛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提高帶教水平。

3 加強中西醫護理學術交流與合作

加速中西醫護理技術的融匯和貫通,積極探索辨證施護科學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及時了解國際護理學科的發展,把握護理理念的發展動向。吸取國際護理學科發展的新成果新經驗。充分利用醫院與醫學院已有的中西醫資源進行學習與研究,加強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積累新經驗,總結新理論。運用新理論新經驗指導臨床護理教學,提高臨床護理教學的質量,使臨床護理教學適應時代的要求,向社會輸送適應現代護理模式的新一代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濤.傳統中醫護理在現代的優勢特色及發展[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5(12):1067―1068.

第3篇:中醫學護理范文

關鍵詞:中醫護理教學;護生;職業素養

R47-4;G712

教學是知識傳遞的教育途徑,教師作為教育者及教育媒介,肩負了傳授知識的重任。在中職護理專業中,中醫護理作為基本的專業課程,教師不但要注重對學生中醫護理理論知識的教育,傳授中醫操作技能,同時還要將我國傳統的醫學文化傳播,這有助于培養護生的職業素養。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當前護理工作已形成了現代化護理模式,為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而努力,因此,護生的職業素養的培養更具有時代意義。

一、重視課程教育

在中醫學中,中醫護理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人民經歷了漫長的疾病斗爭所積累而形成的經驗總結,在繼承與學習中醫學的過程中,要注重醫學的整體性,并突出個性化,注重實踐與應用的特點,并將豐富的辨證法思想與唯物主義應用其中,才能真正展現中醫護理理論知識,其涉及的技術包括艾灸、拔罐、中藥熏洗、按摩、刮痧等等,是精深理論的延續,都有其自成系統的技術支撐。

中醫護理同時也是護生的專業基礎課程,具備了非常豐富的人文文化內涵,古人常說,醫者,仁術也。更多的醫者是以一種醫者本分從事醫治工作,扁鵲敢于直言,華佗不畏權貴,而唐朝的孫思邈由于受到《內經》中“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的影響,提出了“人命貴于千金,救濟甚德”的理念。另外,我國古代醫學行文中如《千金翼方》、《備急千金藥方》等還與《希波克拉底誓言》有著同工異曲之意,這些文化精髓與素養道德均是對醫護工作者道德素養的引導。再比如李時珍在數十年的時間中親歷實踐,廣收博采,皆因其有著一顆救濟于世的醫者之心,這些都彰顯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醫學傳統文化[1]。

總之,我國的中醫護理整合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含義,在現代化護生職業知識技能掌握與素養形成上均起到不可或缺的引導作用,也成為了護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

二、注重教師身教

眾所周知,教育的本質是做人,我國的文化中對“為人之道”有著深層次的解讀,如陶行知曾言“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教師不但要以學識育人,還要以德育人”。任何一名合格的教師不但要具備博學多識的文化底蘊,同時還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在行醫方面,教師同樣是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領路人。俄國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師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就是什么樣的人。身教勝于言教,以身作則,以謹慎言行影響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

總之,教師的自身素質是護生職業素養形成的指導力量,在培養護生形成良好職業素養的工作上發揮重要作用。

三、強化理論滲透

在護生的中醫專業學習中,理論是重要的基礎性知識,也是護生職業素養培訓的源頭。中醫護理的整體觀念,包括關注自身健康、與周圍人際的和諧相處、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中醫辨證W方面,包括對事物明察辨別的能力以及公正客觀的處理能力;在學習五行之生克乘侮,則要求利用生態環境之中各種生物鏈知識,探索“制則生化”的意義,堅持“和為貴”的理念;在有關七情知識的學習時,要學會對自我心態的及時調節,減少煩惱,多些陽光;學習藥膳調護的內容時,要感受到大自然給予人類的饋贈,理解“天人相應”的含義,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境界[2]。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中醫理論知識的學習,潛移默化的起到提高護生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的目的。

四、提升技能水平

護生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是在職業教育方針的引導下全面提高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我國教育部在2015年就了有關《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其中將德育作為教育的首要工作,也就是將護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與理論知識學習和技能水平提高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當前的護生教育教學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種實習條件和實訓環節,全面培養護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

具體到我國中醫的技能方面,筆者以拔火罐的操作為例分析,比如在訓練操作前,教師要求學生提前十分鐘到實訓教室,培養職業守時素養;要求以掌握實訓操作為訓練核心,滲透人文關懷教育,同時注意用火安全,這是體現職業素養中的紀律性、安全意識感,均是良好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3]。

五、注重反饋評價

在中醫護理教學的評價環節,教師依舊要做好護生職業素養培訓的滲透工作,實現以評促學,如學生互評、教師點評,“患者”反饋等,給學生的專業操作加以一定的外界束縛,以更好地規范其職業素養的養成。尤其是在學習有關按摩、拔罐和推拿內容時,更要引入“患者”體驗環節,如做三分鐘以上肩部按摩,要求“患者”簽名,并進行評價,將其作為護生技能水平在教師點評與學生互評以外的客觀評價指標,以外力來促進學生技術水平的提升,使其在逐漸形成職業素養的同時,不斷鞏固提高專業技術,真正傳承中醫的傳統技藝,弘揚我國傳統的醫學文化,同時還可以根據反饋的評價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使其更深刻認識到自身專業技術的掌握程度、知識框架的構成情況以及職業素養的養成現狀,從學校、教師、學生以及“患者”多方位的反饋,實現中醫護理知識的傳承以及自我專業知識的發展,最終達到共同成長與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專業的護生將來會成為一線的醫療中堅力量,不但要具備扎實的技能水平與全面的理論基礎,還要有“將患者作為服務核心”的人文意識,在學習與實踐過程中積極培養自身的職業素養,推動中醫傳統的順應自然模式向滿足人類身體健康及精神需求轉變,將中醫護理工作推向優質化、多元化與全面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美霞.淺談在護理技能培訓模式中培養中職護生職業素養[J].科學中國人,2015,11(12):286.

第4篇:中醫學護理范文

關鍵詞:中醫護理;教學;人文素養

一、引言

中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對醫藥知識的積累與升華,是勞動人民的寶貴的智慧結晶,他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戰勝疾病、維護健康,逐漸形成了濃郁的民族特色、特殊的診療思路與方法,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在世界醫學之林中綻放著耀眼的光芒。祖國傳統醫學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而發展,已經不是單一的醫學理論體系,還融合交錯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在當前強調培養高知識、技能與素養的醫學人才的教育背景下,在中醫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必不可少,我們應積極思考、總結如何在中醫的理論實踐教學時,注入人文關懷,注重文化熏陶和醫患溝通能力的加強等,使學生在掌握扎實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綜合職業能力與素養得到提升。

二、體會深化仁愛精誠觀

“仁愛精誠”既是校訓,更是醫訓,一個杰出的醫護人員不但需具備精湛的技能,更需有高尚的醫德。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涌現了無數“德藝雙馨”的醫家,教師在講授緒論中醫發展簡史時,為學生例舉介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他們熱愛醫學事業,視生命為最高,可貴的精神讓學生們感悟和進一步深化“仁愛觀”并將其踐行。

三、將整體觀念貫穿始終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核心理念,也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強調了人體自身的完整性以及與自然和社會的統一性,在開篇緒論的中醫護理基本特點的教學時,教師即讓學生理解整體性、關聯性在中醫中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作為醫護人員在診護過程,需全面地觀察、分析、處理,尤其是考慮到人受到季節氣候、地理環境以及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既是中醫診察疾病有異于西醫的地方,也是人文滲透的重要表現。

四、堅持治療養護相結合

中醫學的“三分治,七分養”的理念一直深入人心,即認為治療與養護是不可分家的,如今社會,尤其面臨老齡化問題時,醫養結合已然成為了一個必然的趨勢,這一理念與目前的趨勢完全吻合,而在這當中人文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定勢的治療過程中,中醫講求對患者生活、情志、飲食方面的護理,居住環境的光線、溫度,喜怒憂思的情緒,飲食的性味等,這些往往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其實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后轉歸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中醫護理別增設了護理方法這個章節,就是為了讓學生們通過學習生活護理、情志護理、飲食護理、養生護理,樹立關愛自我、關愛患者、關愛生命的人文理念。

五、傳統技能中的人文培養

中醫傳統技能教學中,常常出現學生們只顧手法操作練習,而忽視對搭檔的交流與關懷的情況,例如在毫針刺法中,忽視對患者的安全教育與心理安慰,直接進針、推拿按摩不關注患者感受自行調整手法輕重等。為了加強在操作中的人文素養滲透,除了講解、舉例以外,還可通過臨床情景模擬,讓學生們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到患者的感受,以及學會如何關注患者,與患者進行及時的交流溝通,最終促進綜合素養的提高。

六、在臨床與服務中踐行

第5篇:中醫學護理范文

1.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現狀

專業建設起步晚。中西醫結合護理是護理學專業的一個重要分支。目前我國已經有十幾家中醫院校開設了護理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普遍脫胎于中醫學專業,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偏重于醫學、人文類課程較少等諸多問題。

課程設置缺乏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特色。課程設置缺乏論證,脫離培養目標。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的開設絕大多數在中醫院校,受到傳統中醫藥學的影響,課程設置仍沿用“三段式”傳統醫學教育模式,由中醫基礎醫學、西醫基礎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三部分組成。不同院校課程設置基本一致,缺乏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特色,與現代護理學科發展的思想和觀念不相適應。

2.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發展趨勢

目前公認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內涵標準為“系統掌握中醫、西醫兩種醫學知識與技能的中西醫結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標應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順應社會的需求,并反映時代先進水平。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應具備中西醫結合臨床與社區護理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溝通能力,跨文化護理能力。將中醫整體觀、辨證施護與西醫整體護理、護理程序有機結合。辨病護理、辨癥護理、辨證護理有機結合。能用中西醫結合護理理念進行健康教育及咨詢、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康復護理、老年護理、預防保健及家庭護理。

課程設置理念以人為本,以需求為導向,夯實西醫,融合中醫,注重整體,辨證施護。課程設置改革原則課程改革在注重“三基”的同時,突出中醫護理特色與優勢,以整體護理為理念,重視現代護理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加強人文護理知識的學習。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適應綜合性醫院的需求,不斷拓寬學生的就業途徑,加大西醫臨床護理與社區護理課程比重,注重中西醫結合。以實用、夠用為原則,開設中醫護理特色課程。

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以中西醫結合內科護理學引領和整合臨床護理;選取中醫護理特色明顯的病種,以整體護理和辨證施護理念,根據護理程序重組中西醫結合護理課程內容,使中西醫護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醫結合社區護理課程內容改革步伐,以順應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進程。社區中西醫結合護理課程內容改革可采用系統論的觀點,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應遵循整體優化原則、合理組合原則、環境m應原則、動態平衡原則。

構建中西醫結合護理實踐教學體系。為了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創新型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應研究并構建中西醫結合護理實踐教學體系。逐步增加實踐課比重,以護理程序為導向,采用情境教學、角色扮演、案例討論、示教、模擬實訓等多種先進的實踐教學形式,實驗與理論并進,開發中西醫結合的臨床護理和社區護理綜合性實驗項目,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加強中西醫結合護理實踐基地建設,建立實驗、實習、網絡資源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中西醫結合護理能力,從而改變畢業生就業面窄,大多面向中醫院的現象。

3.在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引入辯證施護

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特點,辯證施護從整體出發,通過“望”、“聞”、“問”、“切”,對患者的資料進行收集,并應用中醫理論實施護理評估,辨病辨證,進而進行針對性的護理[1]。將中西醫護理優勢進行有效的結合,是目前臨床疾病護理的發展趨勢。經歷了數千年發展的中醫,具有豐富的疾病診治以及病人養護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中醫護理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進行護理工作。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特點,除此之外中醫還十分注重進行養生護理,強調對健康人進行預防護理。中醫護理觀念是現代護理理論的補充,能夠大幅度的提升護理質量,因此在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融人辯證施護具有深遠意義。

在護理專業中開設中醫課程是醫院教育中的一個亮點,是培養中西醫結合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課程時間相對較短,且教師大部分只注重講解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基本知識,對怎樣將基本知識在臨床中進行運用講解較少閻。本次研究結果表明,75%的學生對中醫四診知識的掌握情況明顯提升,這表明將辯證施護融人到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能夠有效的增強學生對中醫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相關研究表明,很多護理人員由于對中醫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較差,在中醫四診能力方面極度欠缺,因此不能正確的進行辯證施護,對護理效果影響較大,因此在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引人辯證施護的相關內容很有必要。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想要有效的提升護理人員對辯證施護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引人辯證施護的內容是不夠的。在今后的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獨自完成對病人危及情況的處理,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獨立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辯證施護教學內容能夠對學生的評判性思維進行培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增加案例分析訓練,提高學生辯證施護的能力。

傳統的臨床理論教學中,課程內容包含西醫相關知識,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癥狀,輔助檢查方法、診斷以及治療與護理方法等,在進行上訴內容的講解過程中適當的融人中醫辯證施護的內容,主要有:異病同護、同病異護等。異病同護主要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相同的病機,因此可以選擇相同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同病異護則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發病時間、患者機體反應以及地區的不同,所變現的癥狀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護理方法也應該有所區別[3]。其次還應進行辯證施膳,主要是根據藥食同源的原則,食物的溫熱寒涼均可以對機體的陰陽平衡進行一定的調節,合理的飲食具有強身、防病、增強免疫力的效果。

參考文獻

第6篇:中醫學護理范文

多媒體技術中醫護理學教學應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通過對計算機的利用,將圖、文、聲、像的內容編制成計算機軟件而呈現給用戶。中醫護理學是一門技術性與理論性較強的應用學科,學科的內容在基礎理論與現實臨床實踐中存在一定差異,同時由于課程內容較為抽象,在教學時如果只是通過課堂教師講授學生是很難理解的,但是,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素材編制成課件來形象展示,從而可以更加形象的傳遞信息,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直觀具體的讓學生理解專業內容,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傳統中醫護理學教學方法的不足,從而結合實際探討了通過多媒體技術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來凸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以此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中醫護理學傳統教學方法

1.灌輸式講授過多

中醫護理學是中醫學的分支,雖然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其也需要基本理論來支撐,因此,想要學好這門課就必須以理論為基礎,熟記理論知識。對于剛剛入門的學生來說,中醫護理學內容枯燥而抽象,主要講述的是與陰陽、五行等相關的哲學內容,學生提不起興趣,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以傳統的講授方法來傳授書本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被動學習,不利于記憶,教學中過多的使用灌輸法,更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從而無法達到教學目標,適得其反。

2.理論與實際聯系不夠

中醫護理學是一門臨床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即使掌握了理論知識,如果不能動腦、動手去實踐,掌握不了臨床實踐問題也等于沒有達到學習的目的。但是在目前看來,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設施不完善,學生很難找到理論聯系實際學習的途徑,其所學的知識無法運用到實際中,所學理論知識得不到鞏固,很難達到對學科知識的掌握與應用。

二、多媒體技術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的優勢

隨著我國當前新課程教育改革在我國的不斷深化,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技術――多媒體,逐漸取代了之前的傳統教學媒體。它將聲、形融為一體,將靜態的事物轉化為動態,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地將課程內容展示在學生的面前。中醫護理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學科,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該學科內容抽象且難以理解,對于專科層次護理學專業學生來說,如果只通過傳統面授教學方法對于所學內容在短時間內是很難掌握的。為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感官調動起來,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加深了他們對課本知識的記憶、理解與實踐積累能力,同時又彌補了傳統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教、學生只聽的非互動模式的缺陷,從而有助于加大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制定出符合學生學習中醫護理的教學計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多媒體技術在中醫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中醫護理學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平時上課情況,來制作一款適合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軟件,通過多媒體豐富多彩的圖、文、聲、像等各種信息來優化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置于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對陰陽、五行理論進行講解時,可以通過制作形象化的PPT幻燈片,來直觀的表現陰陽、五行理論,讓學生可以從圖片資料中真正認識、理解。此外,還可以通過幻燈片或錄像展示中藥的煎熬方法,讓學生可以了解中藥煎熬的全過程,這樣讓他們學起來更加直觀,更加有效,可以對于煎藥的正確方法了如指掌。

2.理論聯系實際

多媒體教學中通過充滿美感的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信息,可以很自然地將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調動起來,學生會在圖片或影像的引導下嘗試主動去了解中醫護理知識及臨床實踐想象,從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呈現出真正自我臨床實踐的畫面。中醫護理學是理論與實踐并進的應用學科,由于針灸、推拿、拔罐等護理技術受到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因此在教學效果上并不理想。而通過引進多媒體技術,理論與實踐教學會得到很好的融合,老師可以一邊講解理論知識,一邊利用多媒體將護理技術示范步驟直觀的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能準確掌握實踐技能,并更好的使所學內容歸納、吸收,更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強化學生技能,對于學生日后臨床實際操作及解決臨床中醫護理問題具有很好的幫助。

3.幫助學生記憶深刻

中醫護理學有很多知識和問題是通過灌輸式教學難以解決的,特別是課程重難點:如脈診、經絡、五行、臨床各種常見病理等方面的知識,如果只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很難理解,根本無法深刻記憶,掌握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制作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課件來教授學生,讓學生在動感的學習環境中領會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并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開闊學生認知領域。

4.多媒體技術的教學調控

在中醫護理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引進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控制教學節奏,解決學時問題。由于中醫護理學所涉及的中醫臨床學科知識較多,老師在講解中很難取舍,很多內容不能全部講到,因此,老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制作一些形象、逼真的課件,將所要教學的內容化繁為簡,將重點、難點內容通過多媒體素材呈現,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形象感受,化難為易,不僅讓學生更好的吸收知識,同時還是加快了他們學習進度,提高了老師的教學速度,解決學時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師的勞動,節省了課時,提高教學效率。

綜合上述,傳統的中醫護理學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現代教育的步伐,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也可以將理論聯系實際,更能凸顯出中醫護理學教學重點與難點,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充分的掌握和理解課程內容,同時還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控制教學節奏,從而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符合現代教育的普遍趨勢。總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已經成為促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現代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封銀曼,王玉華,張曉紅.中醫護理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2):47-48.

第7篇:中醫學護理范文

摘要: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包括兩大方面,即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中醫學十分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因此將中醫護理引入基礎護理教學實驗十分必要,根據辨證理論所施行的護理原則和方法,其有效完成離不開中西醫結合護理,是兩者互補的共同結果。因此可將中西醫護理的優勢結合起來,并加以發展鞏固。具體做法有:重視學習和交流,運用當前護校中現有的中醫方面的資源進行交流式教學,將中醫知識貫穿于基護教學實驗中,重視護生操作技能與課后考核與反饋,既學會了知識的融會貫通也發揚了祖國的傳統醫學。

關鍵詞:中醫; 整體護理; 基礎護理教學; 辨證施護

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傳統醫學至今仍在不斷地應用與發展,這對護理學有著深遠的影響。表現在臨床護理方面,除了西醫護理外還存在著我國特有的護理類型中醫護理和中西醫結合護理。中醫護理在預防、治療和康復護理中,在中國人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預防和康復護理[1]。因此,作為護校的學生有必要學習中醫護理知識和技能,運用這些理論維護自我健康和病人的健康,并不斷實踐上升至高層次的中醫護理理論,使祖國的醫學護理事業發揚光大。

1 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

它包括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兩大方面[2]。整體就是統一性完整性。中醫學十分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協調、互相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是變化不斷受到自然界影響的,人類在能動地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為整體觀念。這一思想貫穿到生理、病理、辨證和護理等各個方面。人體是由若干臟器、器官和組織所組成、各臟器、器官和組織都有著不同的功能。但五臟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人體各臟器、器官和組織和生理上是互相影響,以維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另一方面人體局部和整體也是辨證的統一,因此,我們在護理病員過程中,必須從整體出發,通過觀察病人的外在變化,了解機體內臟病變,從而提出護理問題和采用護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臨床上見到口舌糜爛的局部病變,實質是心火亢盛的表現。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相應地產生生理性反應,若超越生理范圍,則產生病理變化。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又一基本特點,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本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施護,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辨證是決定護理的前提和依據,施護是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施護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和施護,在護理過程中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又是理論聯系實踐的具體體現。

2 將中醫護理引入基護教學的必要性

整體護理是當前我國護理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重要特征,整體護理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將人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看待[1],保持人與內外環境的平衡。辨證施護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根據辨證理論所施行的護理原則和方法,其有效完成離不開中西醫結合護理,是兩者互補的共同結果。因此將中西醫護理的優勢結合起來,并加以發展鞏固,對提高護理的價值和地位是十分必要的。整體護理是在中醫整體辨證觀指導下的護理方法,中醫整體護理思想貫穿于護理過程的始終。如口腔潰瘍以補充維生素、口含消炎片等法治療,往往收效欠佳。如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從整體護理的角度進行護理,就可在疾病的初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心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即心通過舌竅與外界相連。中醫認為,口舌生瘡是心火上炎或小腸實熱所致,治療除選用清熱解毒、導熱下行的藥物外,還應選取一些寒涼清火食物,如鴨、鱉、豆芽、豆腐、藕、海帶、梨、西瓜、白蘿卜等,勿食辛辣溫燥之品。同時要避免情志過激,以免出現過喜傷心、急躁傷肝之弊。

轉貼于

3 具體方法

3.1 學習和交流教師首先要懂得中醫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參加有關中醫護理知識的培訓,到中醫醫院參觀學習,到社區參加社會實踐,可與中醫系或中藥系教師共同探討中醫護理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可以利用學校中醫康復系從事過中醫診療技術的老師來參與中醫護理的臨床實踐與教學,從中學習不同教師應用中醫護理知識的技巧,探討在基礎教學中應用中醫護理的知識。在基礎護理實驗課教學中,結合中醫學的基本特點,認識和理解整體護理。可以在理論課講授時先進行中醫方面知識的穿插,先在學生頭腦中有一個認識,再在基護實驗操作課中具體講解中醫學的知識的運用。如在褥瘡護理教學中,結合中醫護理的特點,重點講解褥瘡的分期和各期護理的要點;運用中醫知識講解褥瘡的形成是由于長期受壓,血液循環受阻,持續的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導致的組織潰爛、壞死。在具體操作實驗課中,可結合中醫的穴位知識,進行按摩,從而完成褥瘡護理的實驗課教學,既講解了它的原因,又具體操作了它的預防方法,這樣把中醫知識結合起來,學生既好懂也好學,效果不錯[3]。又如在講給藥法實驗時,指導學生根據病情和醫囑用藥,不要自己濫用藥物,以免延誤病情,用藥中還要根據年齡、性別、環境、氣候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而使學生具備中西醫結合的護理知識基礎,也就是新的護理觀,即對人、環境、健康、護理要領的認識。又再例如對高熱不退者,可采用物理降溫法。當熱入營血時,護理上應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當熱病后期、余熱未盡時,護理上應在”調“字上,通過調養使病癥得到痊愈。這些也是運用了中醫護理的知識。

3.2 基護技能的培養重視學生操作技能的學習與提高,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基護操作中“灌腸法”與中醫的“導便法”相似,在保留灌腸中,學習運用中藥灌腸治療某些疾病,重點講解各種不同的灌腸液及濃度與溫度等,使學生掌握灌腸的技術。又如按摩法,是運用醫護人員的雙手,在患者身上推穴道,循經絡,并結合有關部位進行按摩,使機體內部產生發散、宣通、補瀉等作用。在基護操作教學中,主要是針對一些常見疾病的護理:如發熱、咳嗽、疼痛等,通過布置護生這些疾病的護理操作,使同學們更加理解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及中醫護理理論對醫學事業的貢獻。針對中醫護理基本知識在基礎護理操作實驗課中,除了要練習基本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操作的步驟和要領及實踐的運用。運用中醫護理的知識到基護操作實驗中,除了在操作過程中提問及討論外,還可以留置課后習題,運用所學知識寫出中醫的護理診斷這個方法,具體體現在寫實驗報告中,規定學生要寫出中醫的一項護理診斷,既可完善護理診斷計劃,又可復習中醫護理的知識,也學會了知識的融會貫通。將中醫護理的基本知識運用到基礎護理的實驗教學中,是可行的。它不僅發揚祖國醫學的長處,又促進了基礎護理學實踐的發展,使中西醫護理相互促進與提高并產生積極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燕京.將中醫護理引入基礎護理教學的嘗試[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4):231.

第8篇:中醫學護理范文

【關鍵詞】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256.2 【文獻標識碼】D【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6-0183-02

充血性心力衰竭也稱為心衰,是指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70%心衰是因冠心病引起的。臨床特征以體循環或肺循環淤血,組織血液灌注不足,從而使心臟的血液輸出量減少,不足以滿足機體的需要,并由此產生一系列癥狀和體征[1][2]。該病常因過度勞累、寒涼、飽腹、情緒激動等因素誘發,按中醫劃分,歸為喘證、水腫的范疇,常病發于老年患者中,死亡率高達40% [3]。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醫療條件的改善,心血管病人壽命逐漸延長,心力衰竭病人明顯增多,心力衰竭的治療及護理顯得尤其重要。為此,將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進行分析。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30例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剩余的30例患者進行普通護理。進行中醫護理的為觀察組,普通護理的為對照組。兩組在護理人員配置、護理環境以及患者病情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 方法 對照組30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30例患者在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優質護理服務的基礎上進行中醫辯證施護,具體操作如下。

(1)心肺氣虛,血瘀痰阻癥狀:臨床癥狀表現為:氣陰兩虛,心悸怔忡,稍活動即加劇,神疲乏力,頭暈,顴紅,動則汗出,心煩失眠,氣促,口干,舌質偏紅,苔薄白,脈結代或細數無力。此型患者心功能相當于NYHAⅠ~Ⅱ級,臨床上多為左心功能不全,常見于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心病,病情發展較輕,但限制患者的活動,為此建議患者多注意休息。在護理中可對心俞、內關、大陵、足三里進行穴位貼敷,飲食上以清淡低鹽為主,給予補法中醫辯證護理[4]。

(2)氣陰兩虛,心血內瘀癥狀:臨床癥狀表現為:心悸,胸悶氣短,胸脅滿悶,動則加劇,咳嗽,咳吐白痰,頸靜脈怒張,或咯血痰,神疲乏力,面色晦暗,舌黯紅,苔薄,脅下痞塊,脈細澀或結代。此類型患者心功能相當于NYHAⅡ~Ⅲ級,臨床上多為右心衰或全心衰,常見于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在護理中可對腎俞、肺俞、足三里及定喘穴進行穴位貼敷,飲食上給予低鈉膳食,減輕水鈉潴留及前負荷,給予平補平瀉中醫辯證護理。

(3)心腎陽虛,血瘀飲停癥:臨床癥狀表現為:心腎陽虛,心悸、胸悶、喘急,咳嗽、咳白泡沫痰,畏寒肢冷,腰酸尿少,面色蒼白或青紫,全身水腫,煩躁不安,舌黯淡,苔白,脈細促。 此類型患者多見于急性左心衰,常見于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重癥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但輸液過多、高齡患者。由于該類型患者為心血管病急重癥,為此護理中,患者取坐位雙腿下垂,減少靜脈回流,給予吸氧支持,降低肺泡表明張力,利于肺泡通氣。同時,給予黃芪、參麥、生脈注射液,降低心臟前后負荷。為更好改善癥狀,可給予西藥治療,例如硝酸甘油、西地蘭、利尿劑等。

(4)陰陽俱虛,心陽欲脫癥:臨床癥狀表現為:心悸憋喘,面色青灰,精神萎靡,尿少肢腫,煩躁不安,張口抬肩,大汗淋漓,唇甲青紫,四肢厥冷了,舌質淡晦,苔白或苔少,脈沉細欲絕。此類型患者心功能相當于NYHA Ⅳ級,多為心陽衰敗,多見于急性左心衰、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源性休克,及心衰終末期。護理中,進行心電監護,給予靜推參附注射液你,緊急穴位注射神闕、足三里、氣海、關元,盡可能挽救患者。

2 結果

我院根據上述6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得出數據如圖一:觀察組中患者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愈時間較對照組短。可見,中醫辯證護理對于控制充血性心力衰,提高心衰治愈率與降低死亡率方面療效顯著。

3 討論

3.1 一般護理:一般護理患者入院后遵醫囑迅速給予吸氧,并結合病況安排其(如平臥位呼吸困難,可與半臥位或坐位),觀察其血壓、脈搏。根據心功能情況適當限制活動。對需長期臥床的病人,應定期幫助他們進行下肢被動運動,防止下肢血栓形成。觀察大便通暢與否,防止病情突然惡化。

3.2 注意休息:過度勞累和劇烈的情緒波動,都會增加心臟負荷,誘發心衰,為此應加強患者的進行有效休息。在休息中,急性期采用臥床休息;緩解期采用適當的運動,預防肺栓塞和靜脈血栓[6]。

3.3 預防感冒: 感冒后,外邪易侵入心肺,誘發舊疾,致使郁閉肺氣,痰阻內結、感冒多為心衰常見的重要誘因,感冒發熱和感染會加重心臟負荷,發熱會令心動過速,縮短心肌恢復期,增加耗氧量。同時,感冒時期引起的的咳嗽,也會形成暫時性肺動脈高壓,增加心臟負荷[5]。

3.4 心理護理: 七情會刺激氣機,血行受阻,心功能受損而誘發心衰。悲,心系所急;驚,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情志對心功能的影響較大,同時隨著護理專業的發展,護理人員應關注患者的情志變化,加強與患者談心和交流,掌握患者的情志變化,對其不利心理進行疏導。解除思想包袱,鼓勵患者就診,調動患者采取治療的主動積極性,以達到以神養身的治療目的。

3.5 飲食護理:由于心衰,導致并發胃腸道損傷,為此應給以辯證的飲食,心肺氣虛,血瘀痰阻癥狀患者在膳食上應以滋陰降火、健脾和胃為佳;氣陰兩虛,心血內瘀癥狀患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厚味的膳食;心腎陽虛血瘀飲停癥狀和陰陽俱虛心陽欲脫癥患者,因病情危重,應暫禁食或給予流質飲食,以靠靜脈營養為主[6]。 主要的食物應選含淀粉、多糖量高的食物,盡量避免使用含蔗糖量高的;多補充維生素,蔬菜、橘子、草莓等食物中都含豐富的維生素;控制脂肪的攝入。

4 結論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多種病因導致的心臟病末期階段。目前,中醫對心衰還沒有專門的論述。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劇,心衰日漸成為臨床上的常見病與高危病,對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護理工作也就顯得至關重要。本文針對充血性心力衰竭行中醫護理,將心衰分為四種常見中醫辯證給予不同的施護措施。并且在生活護理中,通過加強休息、預防感冒、心理護理、飲食護理進行有效調理,均會更好的緩解心衰的癥狀,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Tang Y D, Kuzrufln J A, Said S, et a.l Low thyroid function leads to cardiac atrophywith chamber dilatation, impaired myocardial blood flow, loss of arterioles, and severe systolic dysfunction[J]. Circulation, 2005, 112(20): 3122-3130.

[2]Januzzi J L,van Kimmenade R,Lainchbury J,et al. NT-proBNP testing for diagnosis and short-term prognosis in acute destabilized heart failure: an international pooled analysis of 1256 patients: 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of NTproBNP Study[J]. Eur Heart J,2006,27( 3) : 330-337.

[3]楊小燕.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治療新進展[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8,25(2):325.

第9篇:中醫學護理范文

1情志所傷,影響臟腑、氣血功能

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醫稱之為七情,七情太過與不及皆可成為致病因素。情志所傷,臟腑、氣血、皮膚腠理功能失調,導致皮膚病變。有資料表明,一些銀屑病患者在精神過度緊張或嚴重精神創傷后發病、復發或加重,焦慮、煩惱、悲哀等心理失衡狀態也都能激發銀屑病或使之惡化。所以護理中要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情志變化,找出影響患者康復的問題,制定出相應的護理措施,因人而異,辨證施護。不同年齡、病情的不同時期,產生的情志變化也不同。年輕人會因為擔心疾病影響工作或遺傳給后代,產生煩躁、易怒、焦慮等情緒;老年人會由于治療周期長、費用高,加上多種老年病纏身,多擔心經濟負擔問題,而表現為憂愁、抑郁、喪失治療信心等;而恢復期患者多擔心愈后復發,表現為情緒低落、郁悶等。我們針對不同的護理問題,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如對年輕人要服務熱情,細心開導,用通俗的語言進行衛生知識宣教,著重強調情志與康復的重要性,讓患者對本病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克服急躁情緒,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做好治療工作;對老年患者要多加安慰,關心體貼,細心照顧好老人的生活起居,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爭取家屬的配合,共同幫助老年人解除后顧之憂;對恢復期患者,要鼓勵患者多到室外活動,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爭取早日康復,減少復發。

2飲食不節,誘發、加重銀屑病

中醫學非常重視飲食護理,有“食治勝于藥治,藥補不如食補”之說,飲食調理得當,脾胃功能正常,人體氣血充盈,皮膚腠理得以營養,疾病可以早日康復。紅皮病型銀屑病患者的飲食護理尤為重要,如恣食肥甘厚膩,或暴飲暴食,脾胃受傷,脾不運化,濕熱內蘊,阻于肌膚,則皮膚紅腫;若濕熱郁久化火,或飲食辛辣、嗜酒,脾胃積熱,熱郁化火,火毒熾盛,則皮膚色紅赤;若熱入營血,血熱、血燥,則脫屑、瘙癢。因此,在紅皮病型銀屑病進展期應指導患者合理安排膳食,宜食清淡、易消化、高纖維素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少食多餐,忌食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忌煙酒;恢復期由于熱傷津液,應多食一些生津潤燥之品,如梨、蘋果、香蕉等,多補充一些水分和果汁,保持大便通暢;老年患者多伴有肝腎陰虛,可用黑芝麻、核桃肉各等份共搗爛加適量蜂蜜調服,滋養肝腎。

3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有利于銀屑病康復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一,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認為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生理或病理反應。中醫護理根據這一基本思想,因時因地制定相應措施,如春秋季多風燥,穿著要保暖,忌食辛辣,保證充足睡眠,可用北沙參15g,麥門冬15g,冰糖15g,加入大米100g,煮粥食用,每日1次;暑季濕熱,穿著要涼爽透氣,避免日光照曬,忌食油膩,可用西瓜翠衣、荷葉、鮮竹葉、適量蜂蜜煎湯代茶飲;冬季寒冷,要避風寒,忌食溫補之品,以防熱從內生,郁久化火、化燥,誘發銀屑病。總之既要重視人體內部功能協調,還要重視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以減少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4辨證施護,有的放矢

辨證施護是遵循中醫辨證理論,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開展護理工作。與常規護理的不同點就在于不僅要明確疾病的診斷,還要分清這個疾病屬于什么證,根據不同的證進行施護。紅皮病型銀屑病患者由于臨床表現有所不同,護理措施隨之而異。如患者皮損不斷擴大,顏色掀紅,鱗屑增多,瘙癢,伴有怕熱、大便干結、小溲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等,則屬血熱證,治宜涼血清熱,飲食要清淡,多飲水,多補充清涼之品,如芹菜、蘋果、梨等;如全身皮膚發紅或呈黯紅色,甚則稍有腫脹,皮膚灼熱,或個別皮損處出現小膿皰,或伴有壯熱口渴。便干溲赤、苔黃厚、舌質紅絳、脈弦數等,則屬火毒熾盛證,治宜涼血清熱解毒,飲食方面除清淡、多食水果、多飲水外,宜食用一些祛火之品,如苦瓜、苦菜、薏苡仁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