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營商環境理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現代企業的競爭已是企業所在供應鏈的競爭,本文提出了在供應鏈環境下企業進行經營創新的幾個思考方向,旨在改善供應鏈的經營管理,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
一、序言
約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提出,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認為創新是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創新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只有不斷進行創新的企業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不斷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由原先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發展為其所在的供應鏈的競爭。馬士華等人在《供應鏈管理》一書中所給出的供應鏈定義是“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即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供應鏈中一般應存在一個核心企業,該核心企業是其所處供應鏈的管理者,在供應鏈中居于主導地位,核心企業具備使整個供應鏈具有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并且將其資源主要集中在核心業務上,而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給供應鏈中的其他節點企業。同時,作為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同樣需要擁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以彌補核心企業在競爭中的不足之處,這樣才能使得整個供應鏈的穩定性更強,效率更高,從而在與其它供應鏈的競爭中獲勝。
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轉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這對單個企業來說,是一件可以增強其風險抵御能力的好事。而且節點企業之間可以實現“功能轉移”,即將供應鏈中的基本活動(功能)轉移到最適合這項工作的企業上,從而實現整個供應鏈的資源最優配置和協調有效運作,使供應鏈的產出和效率最大化。因此,通過進行經營創新,發現經營的新方法、新思路,并藉以獲得供應鏈組織核心競爭力所需的策略優勢及利潤空間,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已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研究的一個新的課題。
二、供應鏈環境下企業經營創新的必要性
(一)企業經營創新符合供應鏈管理發展的需要。
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橫向一體化”的管理模式,與此相對應的是“縱向一體化”模式。在供應鏈管理產生之前,主導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的一直是“縱向一體化”模式,這種模式是在以產品生產職能為中心的環境下形成的。但是隨著競爭環境的改變,這種“縱向一體化”的模式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競爭,核心企業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自己不具備優勢資源的業務上,導致整個企業效率下降,反應遲緩。而供應鏈管理則是對這種傳統模式進行揚棄而產生的一種先進的管理思想。它的精髓在于企業要將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業務上,而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其它具有相對競爭優勢或獨特資源的企業去完成,從而使各合作企業的優勢資源整合于一體,形成一種擴展式的企業。
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相對獨立的經濟體,又是擁有獨特資源的節點,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資源與服務的享用者。一方面,節點企業獨立開展經營活動,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又與其它的節點企業存在著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作為供應鏈整體中的一個要素而與其它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息息相關,每一個節點企業的活動都要受到整個供應鏈游戲規則的制約。因此,通過企業經營創新,將各節點企業的資源與服務優勢及價值優勢統一起來,符合供應鏈管理的需要。
(二)企業經營創新有利于整合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的資源,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
供應鏈的形成是因為每個節點企業,包括核心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其中核心企業的核心資源是形成整個供應鏈競爭優勢的重要源泉,而且彼此之間的資源是具有互補性的,因而符合供應鏈對資源配置的要求。供應鏈成員之間通過企業的經營創新,可以整合資源,使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優勢資源整合于一體進行資源共享,從而建立起合作伙伴關系,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使由原來的單個企業的輸贏關系轉變為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多贏的關系。
三、供應鏈環境下企業經營創新思維的方向
我們以一個含供應商、生產企業、零售商的三級供應鏈為例(其中生產企業為該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對供應鏈環境下企業經營創新的方向進行分析。
(一)在供應鏈環境下,企業經營管理職能要從單一的企業(生產企業)內部職能管理觀念向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協同經營管理觀念轉變。
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一方面,要集成核心企業(生產企業)內部供應鏈,使內部各業務環節(包括采購、生產、物流及營銷等)協調運作,另一方面要與外部節點企業(供應商和零售商)形成一體化的供應鏈網絡,使成員之間的采購、生產、銷售、財務等環節整合成為一個整體功能,資源共享,以使供應鏈中的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順暢運行,從而真正做到以集成化的供應鏈管理實現經營創新。
(二)在供應鏈環境下,經營的目標要從核心企業(生產企業)單純自身的利潤管理理念向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共贏”管理理念轉變。
在供應鏈競爭環境下,核心企業(生產企業)的利潤實現不是以犧牲上下游節點企業(供應商和零售商)的利益為基礎的,而是要在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的合作下謀求整個供應鏈的價值實現,只有得到最終消費者認可的商品價值增值過程才能作為企業利潤的實現。也就是說,核心企業的利潤是在供應鏈價值實現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必須經營管理思想轉化為合作伙伴關系管理理念。
(三)在供應鏈環境下,要進行信息化、自動化管理,推進供應鏈的現代化進程。
供應鏈管理的基礎是對計算機通信技術的應用,從商流方面的訂貨、發貨、收貨,資金流方面的貨款結算處理,信息流方面的數據收集、分析、傳遞,到物流方面的貨物進出庫、分揀、分類、裝、加工等,都需要應用計算機技術與自動化技術,因此不僅要在核心企業(生產企業)內部建立內聯網,進行自動化管理,也要在核心企業(生產企業)與供應商、零售商之間建立互聯網,以交換信息,實現協同作業,從而為實施供應鏈管理提供技術保證。為此,生產企業作為整個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需要在軟硬件方面進行較大的投資,以保證各節點企業(生產企業)能夠實現與其的信息傳遞準確、快捷。這是供應鏈各節點企業融入供應鏈系統中的必然需要,而且這種投資是能給核心企業帶來巨大回報的,因為它可以大大降低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
(四)在供應鏈環境下,核心企業(生產企業)要與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供應商和零售商)實施基于信息技術基礎上為滿足用戶需求服務系統化的出業務流程再造。
業務流程再造包括對供應鏈進行觀念的徹底再造,建立扁平化組織,進行供應鏈業務合并與擴大授權,充分發揮各節點企業在整個供應鏈業務流程中的作用。面向零售商和供應商整合業務流程則利用IT手段協調分散與集中的矛盾,把現代企業管理程序化,創造出新的工作方式。核心企業基于信息化的業務流程再造將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將企業與市場緊密相聯,保證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高速暢通地流動,為企業與零售商和供應商保持零距離,使企業實現零庫存、零流動資金,從而提高供應鏈運作的效率和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創造出新的市場、創造出顧客滿意的產品,使整個供應鏈的生產和經營進入良性循環,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
(五)在供應鏈環境下,核心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規劃要從單純的企業內部創新向供應商參與創新的方向轉變。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傳統的產品開發方式不斷受到挑戰,企業為提高產品開發的競爭力,在設計階段就開始發揮供應商的技術優勢,并將產品設計納入供應鏈管理體系。其中比較典型的是采用通用件和標準件,利用供應商的技術設計、制造有關的模具及設備等。如今,許多企業不僅滿足于此,他們在產品開發的定義階段、甚至概念階段就通過采購將伙伴供應商聯系起來,讓他們共同參產品的設計,充分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術。供應商參與創新最初在日本興起并取得巨大成功,如豐田公司最初采用供應商參與創新模式,后來引起西方國家的關注及重視,美國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如克萊斯勒引入這種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新產品開發成效,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和降低開發、制造成本。
(六)在供應鏈環境下,核心企業要從以生產導向到以營銷導向、從關注企業到關注顧客的營銷理念進行創新。
整個供應鏈要在核心企業以顧客為中心的營銷理念指導下提出了基于顧客的營銷策劃:以需求為基礎,主動地發現潛在市場,通過創造需求來制造流行;以客戶關系為核心,堅持質量、服務、營銷三要素有機結合的理念,為顧客提供經濟的、社會的、技術的支持,建立和發展與公眾的良好關系;以滿意為目標,要能夠向顧客提供超過服務本身價值和超過顧客的期望值的“超值服務”從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營造顧客高度滿意的條件。
四、結束語
創新是企業永遠不變的話題。沒有了創新企業就沒有發展的活力。但創新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使企業常常處于一種兩難境地:一方面,不創新可能被爭對手淘汰;另一方面,創新也可能因為種種不可預見因素而失敗,最終導致企業的消亡。
本文主要探討了在供應鏈環境下,作為企業創新中的經營創新的幾種思考的方向,希望能通過其改進供應鏈的經營狀況,提高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友金:《企業技術創新》,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
[2]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3]宋華、胡左浩:《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
[4]羅青軍、朱明偉:《基于客戶聯盟的顧客價值創新流程重塑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
[5]呂彥儒、呂巍周穎:《從關注企業到關注顧客實現市場營銷理念創新》,·市場營銷導刊·2006年第6期
關鍵詞:零售業;綠色經營;三維分析
綠色經濟的形成基于綠色產業的發展——綠色農業、綠色制造業、綠色服務業。綠色商業(包括零售業)是綠色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經濟、技術的原因,發達國家更早一步地將環境保護與商業經營緊密結合在一起,認為綠色環保與商業經營同等重要。環境責任與商業模式的整合也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之一。近幾年來,國際零售業的綠色浪潮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以“沃爾瑪”為代表的跨國公司更是在東道國實施全面的綠色行動。“沃爾瑪”正在從傳統零售商逐步向綠色零售商提升;正在由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向世界上最環保的企業發展。[1]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零售企業就開始了不同形式、不同內容、不同程度的綠色經營活動,主要表現在:一是積極經營綠色商品(如綠色食品、綠色用品已經進入許多超市與商場);二是積極建設綠色商店(如深圳擁有28000平方米的生態型購物中心——怡景中心城);三是積極開展綠色商業運動(如上海市2000年就展開了“綠色營銷工程”活動)。隨著零售綠色經營實踐的發展,綠色經營成為業界和學者共同關注的話題,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零售綠色經營的研究與探討中,產生出一定的研究成果。
總體看,國內學者對商業領域綠色經營的研究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90年代——2006年)。這一階段是隨著綠色經濟、綠色營銷在國內的興起而逐漸介入與展開的。如1998年3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就出版了羅國民等人著的《綠色營銷——環境與市場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的劉鳳軍曾在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的支持下系統研究了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的綠色營銷。1998年9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申根榮編著的《綠色營銷管理》。之后,一些學者開始從商業領域的特性出發進行營銷與經營的研究與探討。如曹靜(2000)進行了“商業綠色營銷市場分析”;吉福林(2002)做出“論商業企業的綠色經營”的思考;[2]張葉(2002)根據綠色經濟標準的原則,把綠色經濟運行細化為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企業與綠色消費,但只從生產角度解釋了什么是綠色企業。熊凱(2004)明確提出了綠色商業的內涵,但僅從商品及銷售配套設施、商流與物流、營銷三個方面進行了解釋。
第二階段(2006年—)。2006年以來,國內學者對商業綠色經營(或綠色商業)的研究有了新的發展,體現在開始比較深入地進行有關問題的研究。如柴艷萍等(2006)從環境倫理和商業的角度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構建與自然相和諧生態商業的設想;上海商業經濟學會朱成鋼(2006)提出應該“建立與綠色消費相適應的商品流通業”。尤其是2006年底中國商業經濟學會與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共同組織的“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戰略”課題的研究,將更多學者的眼球迅速吸引到這一方面。隨著“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戰略”課題研究中延伸出的一系列全國范圍的綠色商業發展研討會的舉行①,國內學者對綠色商業相關問題的關注與研究越來越多。
綠色經營是商業(包括零售業)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發展綠色經營也是商業企業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與使命。雖然學者們已經從不同角度與層次探討(這可以從發表的學術論文、出版的著作、研究課題等方面得到證實)了商業綠色經營(或綠色商業)有關的問題,但商業領域綠色經營依然是一個談得少而不深入、系統研究不夠的命題,研究成果還遠遠不能滿足零售業實踐發展的需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尤其是急需進一步清晰“綠色商業”、“零售綠色經營”等基本概念、含義的界定。
一、對零售綠色經營的界定
綠色經營(green operation)一般指企業適應社會經濟可持持續發展的要求,把節約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與環境、有益于消費者和公眾身心健康的理念,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增長,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有機統一。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解決環境污染、能源危機和資源枯竭等環境問題,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把環境作為經營的重要內容。具體來說,進行綠色經營的企業在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時,以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在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時,以長遠利益為重;在處理局部與全局利益的關系時,以全局利益為重。因此,綠色經營服從于全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綠色經營所提倡的是既要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發展構成危害,并為其發展創造優良條件為宗旨的經營活動,這也是企業的永續性經營活動。
對零售綠色經營的界定就是要在全球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下,分別從零售企業的綠色經營理念、綠色經營方式以及對綠色商品的經營這三個方面進行細致地考察。本文認為,對零售商綠色經營的界定應該從三個維度進行:一是經營綠色商品,這綠色經營的基本特征與業務活動,也是考察零售商綠色經營的基本指標;二是以“綠色”方式從事經營活動,即以保護環境、保護消費者安全為核心進行營銷與管理活動,包括售前環節綠色供應鏈的建立、對供應商提高環境效率的激勵、對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教育,售中對綠色商品銷售的促進、對環境負面影響較小的服務方式的采納等等;三是以“綠色零售商”的身份從事經營活動,綠色零售商的核心是在根本上擁有綠色經營理念,并將綠色理念貫穿到企業的文化與一切業務活動中。
如果用一幢房子來形容零售綠色經營,三者的關系是:(1)經營綠色商品是“房頂”,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是顯見的企業活動;(2)以綠色方式進行經營是“圍墻”,它是房頂的支撐,因而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沒有按綠色方式從事經營活動,也很難做好綠色商品的經營;(3)綠色零售商則是“地基”,它是整幢房子的基礎與根本。如果零售商不能從戰略的、生態的角度塑造自己,就難以長久地做好綠色經營活動。
零售綠色經營的三個維度也是零售綠色經營發展的三個階段。國外零售商綠色經營的發展與國內零售商綠色經營的實踐都表明了這樣的發展軌跡,即引進綠色商品探索綠色方式經營打造綠色零售企業。“沃爾瑪”就是先從經營綠色商品入手,逐漸向綠色零售商轉變的典型代表:2004 年在美國一家山姆俱樂部銷售用有機棉花制成的19萬套瑜伽運動服;在達拉斯的一個超市經營著四百種有機食品;有機嬰兒服、有機海鮮魚類和有機蔬果等也都已經納入了沃爾瑪的視線;在與供應商的合作中,積極支持有機產品,并在供應商中推廣對環境友善的生產程序等。2005 年沃爾瑪提出了在三年之內每年投資 5億美元開發“綠色建筑”,以減少商店能源使用量30 個百分點,減少能源浪費 25 個百分點。按照公司的計劃,2005年7月20日沃爾瑪在德克薩斯州麥尼金市的達拉斯郊區,開設了一家基于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科技為理念的大型超市,超市的建筑設計采用了20多種以綠色特征為目標的措施;如沃爾瑪(中國)也積極采取措施,以保持室內26 度恒溫、使用紅外線空氣幕、采用 T5節能燈、分階段除霜;等等。2005年底以來更是積極攜手政府、媒體和社會組織進行了許多環保活動;積極捐贈環保項目,與社區共同開展可降解購物袋與舊電池回收、撿拾垃圾、植樹等環保社區活動。而且將環保議題融入到業務中去,全面樹立綠色企業形象。如2008年3月13日,在沃爾瑪蕪湖的購物廣場舉行了“綠色生活2008公益活動”。向顧客免費贈送了3 000個綠色環保布袋。②
二、對零售綠色經營的三維分析
零售綠色經營的研究是應用型研究。對零售綠色經營的界定與研究,首先應該從零售綠色經營的實踐出發,并緊密結合有關理論。本文認為,環境倫理學理論、產業生態學理論、戰略營銷理論可以從不同側面解釋零售綠色經營的三個維度,因而可以成為研究零售綠色經營的理論基礎。
(一)環境倫理學分析
從環境倫理學分析,是要解釋“樹立怎樣的經營理念”。倫理學的基本問題之一是利益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它體現在經濟利益與道德的關系;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兩個方面。[3]環境倫理學(environment ethics)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對于自然資源的依賴性、發展需求擴張下的自然資源的稀缺性、以及自然資源稟賦和利用特點等引發的人與人之間或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問題。[4]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系巖佐茂認為環境倫理學的建設不僅僅是提出與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工業化模式相反的理念,關鍵還在于企業道德、技術工作者道德、消費者道德、行政道德的建設。[5]
用倫理學理論分析零售經營,是環境倫理學在零售經營中的具體應用。零售經營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從環境倫理學角度看,零售經營中始終需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零售商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也即企業利益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二是零售商與社會環境的關系,也即企業利益與社會公眾的利益關系。因此,所謂零售綠色經營,從根本上說首先應該是綠色理念的建立以及在經營過程中的貫徹,包括:(1)注意環境保護。即在經營的過程中,將環境保護意識納入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企業文化中要有一定的環保理念;企業的運營文件中要有“關注環保”的字樣;各個層次的員工都有一定的環保意識;實行“不過度包裝”。(2)注意消費者人身安全。即以適當的方式銷售安全的商品。(3)注意經營活動中的人文關懷。即以消費者為本開展營銷活動。在滿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的合理利潤,在兼顧節約資源的情況下滿足消費者對綠色商品的消費需求。
(二)產業生態學分析
從產業生態學理論分析,是要解釋“以怎樣的方式經營”。產業生態學是研究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科學。它探討產業系統與經濟系統及其同自然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產業生態學的關鍵問題包括:現代技術循環是如何運作的?它們有什么環境影響?人類文化系統中涉及資源的組成部分是如何運作的?它們有什么環境影響?技術-環境關系未來將如何演變?如何具體地界定和實現可持續性,它與負責人的環境表現有什么區別?[6]而產業生態學實踐者界定的產業(industry)的外延非常廣泛,包括了采掘業、制造業、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能源生產和使用業、消費者和服務提供商對產品的使用以及廢物處置等活動。[6]從產業生態學思考零售商的綠色經營問題,實際上涵蓋了對上游的供應商、對零售商自身、對下游消費者所進行的不同的環保措施與行動。
(三)價值遷移理論分析
從價值遷移理論分析,是要解釋“經營怎樣的商品”。價值遷移(value migration )是戰略營銷中重要的理論。原意為“顧客從原有的已經過時的業務設計所提供的產品的購買轉向能夠為他們提供優異價值產品購買的過程”。[7]譬如顧客原來購買普通彩色電視機, 而現在則轉向購買液晶電視機。人們雖然對看電視節目的需求沒有改變, 但對電視節目載體的需求發生了變化, 即液晶電視能帶給人們更舒適、更美觀的感受;譬如顧客以前購買傳統食品, 而現在則轉向購買“有機食品”、“綠色食品”。人們對食品本身的需求沒有改變, 但對食品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要求。
價值遷移理論告訴我們: 第一, 顧客需求是動態變化著的。顧客所追求的“價值”是隨著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的。因此, 顧客的價值遷移是一種常態, 其根本原因是產品利益與顧客需求之間的不協調。顧客價值遷移總是伴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而進行的。經濟發展導致人們收入增加, 為顧客價值遷移產生了內在動力;而科技進步, 又使得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涌現, 為顧客價值遷移創造了實現的條件。第二, 顧客價值遷移的過程其實也是消費升級的過程。在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顧客只能購買過時的業務設計所提供的商品。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顧客產生了對優異價值(綠色環保)商品的需求,具體可以表現在:一是在原有商品(或服務)上增加對商品的新的要求,即要求商品達到一定的生產和銷售條件標準,希望購買的商品不僅能滿足物理上的需求,而且還能避免商品的消費帶來的負面影響。隨著綠色商品出現,人們的視線逐漸從普通商品專向同類綠色商品,綠色食品、綠色家電等綠色商品的暢銷就是很好的證明;二是在原有商品(或服務)領域增加對新品種的需求,即希望購買和消費更利于健康、更利于環保的新產品;三是對新的消費領域的商品(或服務)的需求,即希望購買和消費更多新的符合健康和環保要求的商品與服務。[8]
三、結語
我國零售業綠色經營起步比較晚,實踐中還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理論研究中也有需要不斷深化的方面,例如對“沃爾瑪”的綠色經營進行系統的案例分析;對地方零售業綠色經營的實踐進行對比研究;尤其是建設基于環境倫理學、產業生態學、戰略營銷學基礎上的、符合綠色經濟發展要求的、結構完整的、對實踐有明確指導作用的零售綠色經營教材。
注釋:
① 2006年中國商業經濟學會確立了“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戰略” 課題;2006年11月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綠色商業發展論壇”;2006年12月13日在西單召開了商品流通論壇,20多位國內的流通專家就發展綠色商業進行了問題探討;2007年5月在河南鄭州舉辦了“第二屆綠色商業發展論壇”;2007年5月在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舉行了課題研究研討會;等等。
② 蕪湖:“綠色生活2008公益活動”——責任消費、環保沃爾瑪[EB/OL]. [2008-03-13].wal-martchina.com/news/2008/20080335.htm.
參考文獻
[1] 趙亞平,李萍.從顧客價值遷移考察沃爾瑪的綠色經營[J].生態經濟,2007(9):140.
[2] 吉福林.論商業企業的綠色經營[J].商業研究,2002(11):63-65.
[3] 楊通進. 對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EB/OL]. [2008-06-10].theory.people.com.cn/GB/40534/7358351.html.
[4] 李真真,杜鵬,黃小茹. 環境倫理的實踐導向研究及其意義[EB/OL]. [2008-06-04].cas.cn/html/Dir/2008/06/04/8770.htm.
[5] [日]巖佐茂./philosophy.cass.cn/chuban/zxdt/dtgqml/02/020.4/dt020402.htm.
[6] T. E Graedel.B.R. Allenby.產業生態學(第二版)[M].施涵,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9,21.
一、服務營銷
服務營銷也叫有形商品的無形營銷。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生產手段極其先進,信息化、網絡化社會已經到來的現代社會,不同企業生產的同類或近似產品,其設計、制造、質量、科技含量等不相上下,產品有形部分的屬性如品質、功能、特性等方面的差異較小。消費者購買時對商品的判斷與選擇,主要不再只依據商品的有形屬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商品的無形屬性的一面,即企業如何提供商品,如何服務顧客。服務競爭把企業之間低層次的有形競爭引向更高層次的無形競爭的領域。現代市場競爭就是高科技含量的優質產品+優質服務的競爭。對我國企業來說,服務營銷的意義越來越重要。服務相對于商品、資金、經營設施等硬件要素來講,可塑性、可控性更強,企業不僅可以通過加強質量保證體系,改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務的方式和質量,努力提高企業的服務水準。更重要的是,各個企業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因企、因時制宜,采取不同的形式、方法和手段,以便更好地服務于顧客。
二、形象營銷
企業形象就是經營理念(MI)、行為識別(BI)、視覺識別(VI)三者的綜合統一,也是企業關系者及所有社會公眾對企業的整體感覺、印象和認知。隨著商品的日益豐富,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競爭的白熱化,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的選擇余地很大,認牌選購明顯增強,企業形象在消費者中的作用日漸突出。企業要獲得綜合利潤的最大化,必須樹立整體觀念和長遠觀念,在企業關系者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形象營銷就是把企業通常的商品營銷組合與經營理念、行為識別、視覺識別有機組合起來。其特點在于,對內具有導向、凝聚和激勵功能,使企業內部的整體行為、價值觀念和目標取向更加一致,充分發__揮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對外具有識別促銷功能,使競爭對手難以模仿,使消費者和社會公眾易于辯認。形象營銷多應用于服務行業,如零售、餐飲、美容美發、醫療保健等。
三、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就是將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觀念融于企業的營銷管理中,要求企業制定市場營銷策略時,把消費者需求、企業利益和環境保護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考慮環境保護問題,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它要求企業從產品設計、生產到銷售、使用的全部營銷過程都要充分考慮環境與生態利益,做到安全、衛生、無公害。綠色營銷興起于80年代中期。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非再生性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消費者保護自身健康,維護生態平衡及保持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要求,使綠色消費運動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起來。據估計,到2000年,全世界綠色消費的經濟規模將達到3000億美元。綠色消費運動的迅速發展,潛在市場規模的巨大,直接導致了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將環境保護和維護生態平衡列為優先考慮的問題,這樣,綠色營銷便應運而生。綠色營銷要求企業在產品開發、價格制訂、產品分銷、產品促銷等方面充分考慮環境保護要求,盡可能開發出“綠色含量”高的產品來。綠色營銷的過程比較復雜,需要開展一系列工作:收集綠色信息;擬定綠色計劃;進行綠色定位;制定綠色價格;建立綠色渠道;開展綠色促銷;塑造綠色形象;加強綠色管理等。可以肯定的是,在21世紀,綠色產品是一種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極具開發潛力的產品。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消費者購買商品時首先考慮的是該商品在使用過程中和用完后,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損害,能否回收再利用。在有的發達國家,不具有環保特點的產品已經禁止進入市場。我國的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已經禁止出售和使用不能自然降解的塑料袋和一次性泡沫飯盒;含磷洗衣粉由于會對河流和城市地下水造成污染,可能在近期被禁止生產和銷售。從市場營銷角度來看,隨著越來越多的綠色工程、綠色商店、綠色商品、綠色消費的出現,綠色營銷將成為營銷發展的主要潮流之一。
四、整體營銷
整體營銷觀是美國西北大學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提出的。他認為,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應包括構成其內部、外部環境的所有重要行為者,即包括供應商、分銷商、最終顧客、職員、財務公司、政府、同盟者、競爭者、新聞傳媒和一般大眾,核心思想是“合作”。整體營銷把市場營銷與公關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傳統的針對最終消費者的營銷擴展到了針對環境因素中所有重要行為者的營銷。整體營銷依賴于企業各部門及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因此也稱“全員營銷”。整體營銷由9個具體的子營銷活動構成:(1)供應商營銷。在供應商的選擇上,企業要制定嚴格的詳細的具體標準,包括生產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商品質量、財務狀況、時間觀念。(2)分銷商營銷。它包括正面營銷——與分銷商開展直接的交流合作,給分銷商在經營方法、營業設施、資金、人員培訓、招貼廣告等方面大力支持;負面營銷——繞開分銷商個人的主觀喜好,用強烈的廣告宣傳攻勢,在最終顧客中建立并完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使該品牌商品成為顧客購物時的首選。(3)最終顧客營銷。它有兩個方面,一是傳統的針對目標顧客的銷售,二是主動引導顧客。(4)企業職員營銷。一方面通過對全體職員(包括科研人員、生產工人、管理人員、銷售人員等)的專門營銷培訓,樹立他們的市場觀念和顧客觀念;另一方面,強化與全體職員的溝通,理解并滿足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求。(5)同盟者營銷。現代企業在經營中要與原輔材料和零部件商、經銷商、廣告商、運輸商、工商部門、稅務部門、外貿部門、銀行、法院以及水、電、煤氣等眾多企業或政府職能部門打交道,企業必須建立并維持與他們的良好的合作關系,生產經營才能健康順利進行。(6)財務公司營銷。對上市公司而言,一般要聘請獨立的會計事務所對公司的財務進行審計,并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審計報告。(7)大眾營銷。(8)政府營銷。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各種法律、法規、制度、條例等,往往對企業的生產或經營產生很大影響。(9)媒體營銷。媒體就是報紙、電視臺、廣播、雜志等新聞媒介部門。
五、關系營銷
根據上級黨委要求,本人深入學習貫徹《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持續深入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魯政字〔2020〕67號)重要文件精神和市、區黨委政府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部署,并結合中埠鎮建委辦工作實際,著重從專業素質、工作理念、服務質量、體制機制等方面查找問題,力爭做到衡量尺子嚴、查擺問題準、原因剖析深、整改措施實,現將個人對照檢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通過認真分析查找,本人當前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上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思想認識不夠。沒有充分認識到“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吸引力”,沒有充分認識抓好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是調查研究不夠。對于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重視還停留在表面,對于考核指標研究不深,滿足于學習傳達文件精神僅停留在文件傳閱上,而沒有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存在面上“打滾”的問題。
三是帯頭學習作用發揮的不夠。作為班子成員,平時對于優化商環境這塊內容沒有深入系統的學習,發揮政治引領作用不夠,責任壓得不實,壓力傳導不夠。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通過深刻剖析問題產生的根源,雖然這些問題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主觀原因造成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理論學習不夠。對學習理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擺到重要位置,有時候有應付的思想,有時滿足于一知半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高,計劃性、系統性夠強。特別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還有一點差距,沒有很好地用理論去指導工作,致使工作推進不夠快。
二是大局意識不強。在優化商環境工作部署中沒有形成“一盤棋”格局,主要側重于抓全面工作,對部分具體重點工作抓得不細、抓得不夠,只關心自己分管的領域,對不屬于自己分管的工作主動關心不夠, “分工不分家” 、“ 互相支持”工作習慣還沒有完全養成。工作中有時仍存在“吹自己的號”的情形,沒有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營商環境的各種問題,有時候存在重管理、輕服務。
三是宗旨觀念不牢。到駐地單位調研存在走馬觀花的現象,限于看資料、聽匯報、開座談,沒有深入了解納稅人、繳費人的需求,在思想和行動上缺乏“釘釘子"精神,研究解決一些矛盾和問題工作作風不深入,得心應手的工作抓得多一些、實一些,難度大、難見效的工作抓得虛一些、少一些。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進措施
― Case Study on World Famous Jeans Brand LS&CO.
Abstract: Since 2006, China National Textile and Apparel Council(CNTAC) has published annual report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Textile & Apparel Industry in China for eight straight years, and about one hundred domestic textile and apparel enterprises issu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nual report. This article analyzes LS&CO.’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perspective, compos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chinese garment enterprises.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are based on LS&CO.’s annual reports in 2006 ― 2015.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arment enterprises; LS&CO; jeans brand
一、服裝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內涵
1987年,聯合國正式通過了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提交的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該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并確立了三大目標:環境資源保護、經濟發展效率和社會公正公平,構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廣義內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召開,并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21世紀議程》,形成了世界范圍內踐行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已成為當代環境與發展關系中的主導潮流,企業作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單位,除了為社會提品和服務、創造價值外,還有責任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服裝行業是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的重要民生產業,服裝企業在為消費者提供美麗衣著、美化人民生活的同時,還要關愛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服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由經濟要素、社會要素和環境要素組成,具體表現為企業需承擔的 3 個方面的責任,即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服裝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內涵包括 3 個方面:(1)企業通過創造價值、追求經濟利益實現企業增長的可持續性;(2)企業將提供滿足社會需求的服裝產品作為經營理念,同時還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實現企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社會責任;(3)企業通過履行環境責任,盡最大努力,減少對環境造成損害,實現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其中,服裝企業環境責任體現在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2 個方面:從物質資源消耗角度,在產品設計、生產、使用環節做到節約資源,減少浪費,通過“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發展模式,做到資源永續利用;從環境保護角度,企業在生產及經營環節要減少廢水、廢氣、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減少能耗,節約用水,成為環境友好型企業。
二、全球著名牛仔褲品牌商LS&CO.可持續發展戰略分析
1.將環保理念納入企業發展理念
LS&CO.(李維斯)作為全球最大的牛仔服品牌商和領導者,十分重視環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早在1991年,李維斯就在其的《商業合作伙伴條款》(Business Partner Terms of Engagement(TOE))中提及了環境要求標準,并于1992年將環保理念列入企業的發展理念,1994年《全球污水指南》(Global Effluent Guidelines,GEG)。至今,李維斯已經從環保理念入手制定了一系列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發展戰略和措施,演進過程如圖 1 所示。
2.重視環境管理并外延企業可持續發展內涵
在重視環境管理的基礎上,李維斯還通過外延其可持續發展戰略內涵,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愿景:在利潤增長的同時,企業將在所有經營領域推動和改善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其可持續發展戰略內涵包括:能源有效利用和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水耗、資源有效利用和減少浪費、限制有害物質使用、倡導使用良好棉花等 5 個方面。
3.采取有效措施,實施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為了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李維斯從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產品、可持續供應鏈、消費使用環節等 3 個方面入手,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圖 2 )。
(1)從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入手,減少碳排放
在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產品開發方面,李維斯主要通過節約用水(Levi’s? Water
Levi’s? Water
減少浪費是李維斯對可持續發展的另一項承諾。2013年,李維斯首次推出Levi’s? Waste
(2)加強供應商管理,建立可持續供應鏈體系
遵循全產業鏈的可持續理念,李維斯從原料到紗線、后整理環節制定了一系列技術標準。原料方面,李維斯在2009年成為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etter Cotton Initiative,BCI)創始成員,推動以良好棉花為原料制做服裝。2014年李維斯使用的良好棉花占棉花原料的6%,到2020年這一指標將提高至75%。
限制有害物質使用方面,2002年李維斯就制定了限制物質清單,禁止在服裝加工環節使用有害化學品。2012年,李維斯加入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組織(ZDHC),要求供應商遵守化學物質管理標準,確保其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化學物質、零部件或其它物品以及成品符合所在國對化學成分和化學物質的法律要求,并確保產品不會對消費者造成健康和安全的危害。
(3)引導消費者在使用和廢棄環節遵循可持續性
消費者環保消費和資源再利用意識的提高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李維斯十分重視對消費者宣傳教育,積極倡導環保消費理念和資源再利用理念。為了減少水足跡,2014年李維斯與I:CO合作,在美洲、歐洲及部分亞洲的零售店開展回收舊牛仔褲活動。對可二次穿著的牛仔褲回收后再銷售,不能二次穿著的作為抹布、建筑隔熱材料被循環再利用。
三、李維斯可持續戰略對我國服裝企業的啟示
1.高度重視環境問題,主動開展環境管理
長期以來,我國服裝企業對環境管理缺乏重視,往往是為應付相關部門的檢查,或是應國外采購商要求被動地進行污水治理、節能減排、限制使用有害化學物質等,以符合國際機構的各種綠色標準認證要求和國內環保標準要求。
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聯合國175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巴黎協定》,這是在全球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定,標志著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將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挑戰。從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環境看,環境管理已成為服裝企業必須履行的環境責任,服裝企業應從被動遵守環境標準向主動承擔和履行環境責任轉變。我國服裝出口企業只有符合國際環境標準和認證,方可成為世界知名服裝品牌商的供應商。《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目標,通過綠色產品開發、建設綠色工廠、打造綠色供應鏈,構建我國綠色制造體系。服裝企業應通過全生命周期的環境管理,實現服裝綠色設計、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
2.從頂層設計入手,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企業管理理念
李維斯的發展始終遵循對社會、經濟、環境和員工的可持續性理念,并將可持續理念融入企業經營和管理過程中,通過制定“限制物質清單”要求其供應商在服裝加工環節禁止使用有害化學品,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愿景奠定了基礎。國內方面,溢達集團在2015年首次向公眾了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這也是溢達從頂層設計入手,于2013年成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專門負責管理和實施集團可持續發展戰略之后取得的顯著成果。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納入集團發展愿景目標,并從環境、人、產品和社區等 4 個方面踐行可持續發展,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獲得成功的有效措施。
3.主動采用國際標準,成為全球服裝品牌商的綠色供應商
《綠色供應鏈 ―― CITI指數2015年度評價報告》顯示,在167個品牌中排名前10的分別是蘋果、阿迪達斯、H&M、Levi’s、瑪莎百貨、松下、沃爾瑪、溢達、微軟和日立。紡織行業前 5 的品牌見表 1。其中,大中華地區品牌僅有溢達集團 1 家。
[關鍵詞] 徽商精神 經營理念 儒家文化
一、古代徽商概述
徽商是舊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俗稱“徽幫”,又稱“新安商人”。這支明代中葉至清道光年間中國最具實力和影響的商幫,曾雄踞華夏商界達三百年之久。唐宋時期,徽州除竹、木、生漆等土產的運銷外,商品茶和歙硯、徽墨、澄心堂紙、汪伯立筆等產品的問世,更推動了徽商的發展。南宋開始出現擁有巨資的徽商,明代中葉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無論營業人數、活動范圍、經營行業與資本,都居全國各商人集團的首位。當時,經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業”,成人男子中,經商占70%,極盛時還超過這一比例。徽商的活動范圍遍及城鄉,東抵淮南,西達滇、黔、關、隴,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徽商的足跡還遠及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地。徽商經營行業以鹽、典當、茶、木為著,其次是米、谷、棉布、絲綢、紙、墨、瓷器等。
二、徽商的經營理念
1.誠信經營理念。徽商將講究誠信、明辨義利的道德觀反映在追求品質和服務至上的經營理念上。他們以“信”取“利”,注重商品質量和信譽,歙商吳南坡就非常重視信譽,他以“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終不以五尺童子而飾價為欺”為指導思想,給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品牌,顧客不必考慮質量問題就可以放心購買其商品。通過良好的道德倫理建立了和諧的商戶和客戶關系,不僅給他們帶來了大量的“利”,還吸引了一大批的人才,并創造出一種和諧的環境。
2.重視文化的觀念。歷史上徽商又稱為儒商,因為他們亦商亦儒,商儒結合。“讀書好,經營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徽商熱衷于興建書院,延請名師,加強對下一代的培養。有的親自督促本族的子弟讀書,有的出錢資助本族或本地的子弟參加科考。向儒、好儒使徽商不同與其他商幫,具有較高的文化底蘊,其氣質、判斷力自然要高,在商海中善于審時度勢,捕捉有利信息,使自己贏得競爭優勢。
3.赴國急難的愛國思想。作為活躍于明清商業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徽商在致富之后,不忘回報社會,積極捐資興辦社會公益事業,舉凡建義倉、修水利、筑道路、興學校等等,無不在其捐助范圍之內。嘉慶十年(1805年)黃淮大水后,歙縣鹽商鮑漱芳集眾輸銀300萬兩,用于搶救恢復水毀工程。徽商這種犧牲暫時利益造福社會的義舉,贏得了社會和災民的普遍信賴和愛戴,在廣大社會群體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和聲譽,為其商業的進一步拓展和豐厚商業利潤的獲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以德為先,知人善用。徽商選人以德才為本,德是先決條件。徽商在人才的選擇上首先會考慮宗族子弟,當然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也會尋求優秀外族人才。清末胡開文墨業的老板,用誠心不但打動了技藝高超但桀驁不馴的奇才汪綏之,隨后還招募了很多類似的人才,創出了自己的品牌。徽商對待下屬都能寬厚仁慈,耐心教導,同時還會給他們充分的權力和最合適的崗位,發揮他們的長處,使人才的價值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
三、徽商精神的現代啟示
1.誠實守信、以義生利的經濟道德基礎。市場經濟是一種契約經濟,如果大家不自覺遵守誠實守信的游戲規則,很容易造成信用風險。在當今和國際接軌的市場化環境中,建立在“誠實守信”基礎上的經營理念,其實就是一種品牌的建設和管理,其無形價值遠遠大于它所帶來的經濟價值,這一點無須質疑,而且這也是我國企業走出國門的重要一步。
2.德才兼備、寬厚待人的待人之道。企業一切競爭力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家族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仍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要使得家族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有必要借鑒徽商合資經營、委托經營的理念。家族企業要想長盛不衰,就要建立起基于能力觀的人才招聘及培養觀念。一方面加強對子女的教育,使之具備今后接班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從吸取外部優秀的人才,為其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其為自己服務。
3.誠意敬業、開放創新的職業精神。徽商成功的另外一個關鍵就在于其誠意敬業、鍥而不舍。即“一賈不利再賈,再賈不利三賈,三賈不利猶未厭焉”的“徽駱駝”精神。 現代安徽的一些企業開始意識到徽商文化對其經營發展的指導意義,開始從徽商精神中去挖掘和弘揚自己的企業文化。比如,安徽古徽州坐落地黃山煙草公司便通過對歷史及本企業現狀的深入挖掘,提出了“徽駱駝”文化,而且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
4.市場經濟倫理建設。徽商的歷史經驗已經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有堅持普遍主義立場,自覺的將相關者的利益納入企業發展的考量之中,自覺得承擔對政府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合作者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現代企業才能獲得足夠的精神源泉和發展動力。從近期四川大地震我們企業的表現來看,我國的很多企業都能夠自覺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慷慨捐助受災地區。比如王老吉僅僅是一家飲料企業,國難當頭,卻能慷慨捐贈一個億,此舉也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企業銷量直線上升。
參考文獻:
[1]許 峰:論當代工商企業對古徽商的繼承和發展.銅陵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2]高慧娟:徽商精神的現代價值.江淮文史,2006年第6期
[3]程必定:徽商興衰的文化解讀.徽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1、渠道創新作為一個過程,首先是為了適應分銷市場變化而產生的營銷理念,即是以零售終端為服務核心;其次,體現這個理念的必須是可操作的商務流程,即是廠家與分銷商在共用的平臺上實現對零售商的支持;最后,保障這種商務流程持久有效發揮功用的除了管理工具的信息化就是營銷團隊管理機制的相應轉變。
2、傳統的營銷理念始終圍繞著產品的銷售實現,即如何把產品賣出去是最高目標,而不是把分銷渠道作為一個產品來經營。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商務模式趨于兩極:要么只對大戶(一級經銷商),要么自建終端。前者的營銷商務僅限于物流配送和財務結算,后者則是廠家增設了職能部門。而以零售終端為服務核心的分銷模式是趨于兩極的對接,縮短分銷通路,具體說就是廠家幫助一級經銷商直接為零售商服務。
3、主流的傳統分銷管理把營銷團隊的銷售量作為主要的績效目標,而在中國大陸不成熟的市場經濟營商環境里,短期的銷量實現可能是以破壞渠道游戲規則、損害廠家長遠利益或分銷鏈中某一環節的商家的收益為代價。
二.新流程的管理模式
1、以零售終端為服務核心的營銷理念首先強調工作目標是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的分銷末端,而不是傳統的一級經銷商,更不是學院派認為的最終消費者。因為產品創新投入大并且成功率極低(一般低于10%),多數廠家不具備研發能力,只能以模仿為主。產品的適銷對路與否,品質是否符合相關標準,價格能否被市場接受等等本來就是進入市場的基本條件。而對終端的服務實際上就是在經營持久不衰的自有品牌和渠道這種特殊產品。可以說營銷團隊的產品就是渠道經營(銷售服務),其消費者就是零售終端。新經濟營銷管理的模式應以此為出發點建立目標管理的架構和績效考核的評價體系以及激勵機制。
2、首先,銷售人員對終端的服務主要是通過對分銷商的助銷來實現,所以渠道層次應盡可能減少;其次,有效實施對分銷商的助銷除了廠家的推廣和促銷資源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有賴于銷售人員的培訓能力、協調和溝通能力。尤其是培訓能力,因為要讓分銷商認同廠家的營銷理念和企業文化,要組織和引導分銷商的人力資源去實施對終端的服務,對sales的要求就不僅僅是能夠摧城拔寨的銷售好手,更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風范和溝通技巧。最后,對sales的工作目標就不僅僅是銷售量,更重要的是客戶(分銷商)和消費者(零售終端)的親和度和穩定性。
三.新流程的案例分析
1、國內某啤酒廠在其主力市場的分銷網絡有30家一級批發商,200家二級批發商和10000家零售終端。以前的管理和服務主要針對一級批發商,往往渠道的實效促銷到了二級批發商就走樣,不得不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直接到終端促銷。如小禮品的投放,零售終端的價格折扣和返獎政策等。既增加了成本,又達不到預期效果。而啤酒市場的激烈競爭越來越明顯的表現為終端的爭奪。該啤酒廠的銷售公司在原來的一級批發商中根據輻射能力和范圍、經銷能力和信譽挑選了5家作為分銷中心,成為廠家的緊密合作伙伴。其收益主要靠返獎而不是差價,廠家可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如物流配送運力、銷售人員的培訓以及電腦和通訊設施等。其余的與原來200家二級批發商全部轉為準一級批發商,除了不直接供貨,享受所有的原一級批發商的銷售服務和資源支持。經過一年的運作,渠道促銷的效果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原二級批發商的親和度大大提高,對渠道的控制力和分銷商的穩定性都得到明顯的加強。
關鍵詞:電子商務環境;中小茶葉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內涵分析
當前電商模式是整個時展的趨勢和方向,但是在電商模式應用過程中,無論其實施理念,還是其應用模式都較不成熟,因此對茶葉企業來說,尤其是中小茶葉企業來說,有著相應的難度和要求,在互聯網技術成熟發展的今天,電商模式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主要要素,無論是具體的互聯網技術的成熟應用,還是消費者自身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的變化,都是當前電商模式應用推廣的主要背景。
1電子商務模式的具體內涵分析
電子商務是基于信息技術成熟應用和互聯網技術系統發展下的營銷模式改革,電子商務模式的成熟應用,其體現的是互聯網技術與消費理念之間的趨同化融合,在電子商務模式中,消費者選購產品的內容更加多元,而且選購過程也更加便捷,同時消費者成本和企業營銷成本,也進一步降低。所以,電商模式的成熟應用為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創新與突破的動力。隨著人們消費習慣更加成熟,如今電商模式在整個嬰兒產品營銷過程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其對消費者的具體應用需求也實現了進一步融合,比如其經營理念更為成熟,消費者可以完全通過自身的判斷,結合客戶的評價模式,選擇滿足自身需要的產品。所以,通過對電商模式的具體交易狀況,可以看到,電商模式在整個產品效果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通過使用互聯網電商模式,對于消費者來說,其不僅是產品價格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其選購產品時,不再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對于多數中小型茶葉企業來說,使用電商模式,其整體營銷壓力進一步降低,無論是其具體的運行成本,還是其分銷渠道建設的力度,都可以稍微減弱。因此,無論是消費者的具體需求,還是整個企業運行的客觀需要,互聯網電商模式都是實現其有效應用的基礎,也是兩者都不能忽視的重要要素。而對于當前整個社會的消費主體來說,多數中青年更喜歡選擇電商模式來選購自身的產品,對于茶葉企業來說,我國多數茶葉企業當前正處于從傳統經營模式中,處于轉變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想要實現理想的經營效果,就必須結合電商模式的具體內涵和客觀要求,通過系統化融入價值需要,構建合理完善的發展模式。但是客觀的來說,我國電商茶葉企業,無論自身經營實力,還是經營理念都較為匱乏,相對于其他大型茶葉企業來說,不少中小型茶葉企業,未能選擇與之相匹配的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所以,不管其成熟度,還是其經營效果,都與實際應用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電子商務環境日益成熟的今天,中小型茶葉企業想要實現理想的經營效果,就必須結合時代特點,優化經營管理模式,構建適合整個企業發展的中小型茶葉企業的具體理念。
2當前中小茶葉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
在我國傳統的茶葉營銷過程中,依賴的都是渠道加盟店的營銷模式。對于大型茶葉企業來說,其具備完善的營銷渠道,而對中小企業來說,其茶葉產品的營銷難度壓力就較大。因此,隨著互聯網電商模式的應用日益成熟,中小型茶葉企業如果能夠借助這一網絡媒介,便能夠實現自身產品的有效營銷,但是對于整個中小型茶葉企業來說,在使用電商模式時,其存在一定的難度,首先其整體運行理念構建上,存在一定差別,對于互聯網電商模式來說,其要求茶葉企業在使用這一模式時,必須注重產品經銷、產品客服和產品貿易等多個體系內容,而中小型茶葉企業,由于其自身經營實力較為有限,加上其經營實力和經營經驗不足,因此在具體運行過程中,其很難對茶葉營銷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時察覺。對于互聯網電商模式運行來說,其最重要的就是要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服務運輸模式,而完善的物流運輸,是實現整個電商模式運行的基礎,也是其最重要的一環。但是從當前整個物流狀況來看,多數中小茶葉企業也缺乏應有的法律意識和對產品品牌的保護理念,所以整個茶葉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容易出現丟失、破損等現象,從而影響了其市場口碑和成熟消費者的滿意度。最后,在茶葉企業電商模式運營模式構建過程中,經常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多數茶葉企業缺乏選擇合適平臺的經驗。通過對當前茶葉營銷電商模式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京東商城、淘寶和天貓都是可以都是當前最適合消費者選擇的營銷模式,而對于茶葉企業來說,如何選擇合適的平臺,是企業經營實力和產品銷量要求相一致的。選擇的合適平臺,就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和探究。
3電子商務環境下對中小茶葉企業經營管理模式構建的具體要求
事實上,茶葉產品的電子商務模式,其在于對環節上的優化和簡化,所以說,經營管理模式就是實現這一過程的重要突破點和創新點。對于中小茶葉企業來說,使用電子商務運營模式是其最重要的創新營銷模式和營銷理念,從而實現理想的經營效果。在運行過程中,要合理應用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將茶葉產品的特點內涵及具體的參數狀況以及相應信息,通過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在相關網頁上進行傳輸,從而使得消費者更為便捷地了解該產品的具體特點和內涵。使用電商模式,是消費者和中小型茶葉企業之間的雙贏過程。所以,合理探究經營管理模式的內涵和要求就極為必要。在中小型茶葉企業電商運行模式過程中,其能夠有效降低自身渠道建設的壓力和難度,同時也使得整個產品銷售活動的成本進一步降低,當然很少人認識到,在這一過程中,茶葉企業需要直接面對消費者和市場,因此其必須及時快速的了解整個茶葉市場的選擇的具體需求和消費動態,只有系統化了解整個市場的特點,才能夠實現電商模式與茶葉企業經營的合理融合。對于中小型茶葉企業來說,其想要真正用好電商模式,就必須認識到電商模式的運行,不僅僅是該企業營銷模式的變化,更是整個企業運營理念的創新與完善,因此,選擇茶葉企業要將自身發展與模式運行結構相結合,通過將消費者的具體要求和整個時展的具體趨勢相融合,從而構建滿足茶葉企業發展運行的具體模式。
4電子商務環境下中小茶葉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具體內容
通過不斷優化該模式內容,從而實現整個茶葉企業經營的最佳效果,而想要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構建完善的中小型茶葉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就需要充分做到:首先,中小型茶葉企業要具備產品品牌意識,確保自身產品的獨立性和品牌化意識,在進行產品品牌注冊過程中,必須將自身企業經營理念和茶葉產品的特點與品牌的設計相結合,通過打造屬于自身的獨立品牌,才能夠在整個互聯網時代,使得消費者能夠及時有效地了解和選擇該產品。當然,在品牌化建設過程中,不僅僅要注重豐富品牌內涵,還要注重對自身品牌的益維護。在電商模式中,品牌是企業運行的核心,也是產品的象征。其次,茶葉企業要結合自身的經營狀況和產品特點,通過了解市場的具體需求,不斷優化和調整茶葉產品的生產理念,在茶葉企業電商模式運行過程中,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生產過程較為迅速,對市場的反應也較為便捷,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廠家要直接面對市場及消費者,在構建該模式運行過程中,必須注重對自身能力的有效評估,不能使得其超過自身運行能力,從而限制了發展質量,在互聯網電商時代,其要求茶葉企業具備良好的反應速度,所以,中小型茶葉企業必須注重構建快速反應的運行機制。此外,茶葉企業在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運營模式時,需要對自身產品的市場定位和消費群體進行有效了解,結合具體的市場調研狀況,從而打造和包裝滿足自身產品營銷的具體模式和理念,當前在整個電商模式運行過程中,不同的企業要結合適合自身的產品特點,選擇合適的電商平臺,或者結合自身狀況,構建屬于自身獨立的門戶網站。中小型茶葉企業要通過互相抱團,從而構建具有經營實力的運行平臺。最后,在中小型茶葉企業運行模式中,其不能使用單一或者固定不變的模式來運行,其需要在結合中小型茶葉企業的經營目標和市場定位,以及具體發展狀況來不斷調整企業的運行模式,通過認知自身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實現自身產品的經營效果。在電商運行模式過程中,要注重對自身內部的運行模式建設,還要注重選擇與企業自身相關聯的各個元素,進行充分有效的融入。比如適合中小型茶葉企業產品的運輸機制,客戶服務機制等等,通過融入市場化元素,提升電商模式運行的效果與質量,在堅持以消費者和客戶為導向的運行過程中,實現整體最佳效果。
5結語
總的來說,當前我國茶葉企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無論是中小型茶葉企業的經營實力還是其發展趨勢,都必須與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相融合,可以說,電商模式是實現其轉型發展的核心,對于中小型茶葉企業來說,想要應用好電商模式,就必須探究適合自身的經營管理模式。對于中小型茶葉企業電子商務運營模式來說,其想要實現理想效果,就必須從根本上對于這一模式的內涵進行準確認知。
參考文獻
[1]王永貴.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中國茶葉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13(1):122-125.
[2]黃清河.電子商務環境下中小企業ERP的模式與應用研究[J].當代財經,2014(13):141-143.
[3]鄭煥強.電子商務環境下中小企業競爭力的研究[J];財會學習,2015(3):163-165.
[4]師芙琴.電子商務背景下企業營銷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17):71-74.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供應商管理;政府政策;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供應鏈管理中,為了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和競爭優勢,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企業對資源的掠奪以及環境的破壞。為此,要先從根本上解決供應鏈中的環境問題,就需要相關企業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來提高環保績效。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可實現經濟和環境雙贏的管理模式。故此,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勢在必行。
1綠色供應鏈下供應商管理
1.1 綠色采購
綠色采購是指企業優先購買對環境負面影響較小的環境標志產品,寸近期也環境行為的改善,從而對社會的綠色消費祈禱推動和示范作用。
綠色采購是整個綠色供應鏈的源頭,實施綠色采購可以降低企業整個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整治以及廢物處理的成本、保護自然環境、提升企業形象、提高經營業績,最終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競爭力[4]。
1.2 綠色供應鏈下供應商選擇的重要性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企業注重綠色的理念,在保證其綠色的基礎上,通過綠色采購從供應商處獲得其主要的生產資源。優秀的供應商對企業具有戰略意義,被認為是提高整個供應鏈性能的基礎。在綠色采購過程中,供應商的選擇直接關系到企業的采購成本以及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質量,對企業產品的綠色度和競爭力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好的供應源是綠色供應鏈順利運營的基礎。為了保證供應鏈的綠色,并與供應商建立穩定可靠的合作關系,企業對于供應商的選擇和管理應該更加慎重。
2政府的政策管理
2.1政府強制管制
政府通過“命令—控制”的強制管理方法,該途徑主要以制定環境法律、法規和標準,并強制予以實施的方式來達到國家確定的環境保護要求。對環境實施管理的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有效的管理措施就是制定環境法律、法規和標準。政府對綠色供應鏈中的環境管制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對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涉及的污染活動進行直接干預,不考慮企業之間成本與收益的差別,對所有的企業的要求一致;第二,直接干預都帶有法定性質,一旦不遵守,就會有嚴重的法律和經濟后果,實行懲罰措施,所承擔的責任風險要遠高于企業的不實行綠色交易時的成本和收益。
2.2經濟激勵手段
經濟激勵手段是針對企業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的行為,對堅持發展綠色理念的企業在成本和收益上予以一定的補貼,激勵其實施綠色交易的行為。其主要是通過影響成本和效益,引導經濟當事人的行為選擇,以實現改善環境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使企業作出的決策和生產方式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激勵企業使其達到環境標準或遵守行政法規。經濟激勵手段是政府強制命令手段的輔助和補充,通過經濟手段促進環境行為的外部性,從而改變企業的成本和利益結構,并最終對影響其行為和選擇,它是解決環境問題有效的途徑。
2.3政府直接提供或經營環境服務
政府直接提供貨經營環境服務是對具有明顯外部經濟的環境項目,私人一般不愿意或者沒有政府幫助很難提供經營。因此,實施這種措施,由財政撥付進行投資興建和維護,或委托給私人經營。從實踐來看,政府直接提供或經營的服務一般僅限于公用事業部門。
3綠色供應鏈激勵機制的重要性
為了推動綠色供應鏈在企業中的推廣和實行,綠色供應鏈的運營都需要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綠色供應鏈激勵機制和激勵體系。綠色供應鏈激勵機制是指在整個供應鏈集成化系統中,為了實現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最優,激勵主體通過一定激勵措施或手段,使激勵客體自愿或不得不選擇與激勵主體目標和標準相一致的行動。一個有效的綠色供應鏈激勵機制是根據激勵目標將直接關系到綠色供應鏈企業成員的利益和積極性,直接關系到綠色供應鏈運作的效率與效益。通過選擇恰當、公正的激勵策略來使綠色供應鏈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并能夠有機地協調運作。
4綠色供應鏈下政府、企業和供應商三方協調策略
在綠色供應鏈企業間的合作關系中,企業要求供應商提供環境相容、符合環保法規的原材料或服務,而政府則對企業和制造商執行監管功能,以保證其生產和交易的綠色環保性。由于政府、企業、供應商三方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從而構成了一個博弈。因此,為了實現參與主體的整體利益優化以及各方的“共贏”,各參與方之間必須建立起合作、信息資源共享、共同承擔成本和風險、共享利益的組織關系,需要參與各方的積極配合和必要的激勵機制保障。
參考文獻
[1] 王能民,汪應洛.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進展及趨勢[J].管理工程報.2007(2).
[2] 白慶茹.論中國制造業綠色供應鏈管理[M].廣州:暨南大學.2008.
[3] 王能民,楊彤.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研究[J].工業工程.2007,1.
[4] 馮建本.淺析綠色供應鏈模式下的采購管理[J].現代商業.2013(3).
[5] 金常飛.基于博弈視角的綠色供應鏈政府補貼政策研究.湖南大學.2012.
[6] 王健,紅.綠色供應鏈激勵策略與激勵模式研究 [J].管理觀察.2009(13).
[7] 葛俊.面向綠色供應鏈目標的戰略供應商選擇.華東理工大學.2011.
[8] 李廣華.綠色供應鏈中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J].商業時代.2013(3).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