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久久91精品国产99久久yfo-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范文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

第1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范文

關鍵詞:妊娠高血壓;預防;中西醫結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3-0158-02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屬于繼發性高血壓病范疇,是只有妊娠期婦女才會發生的疾病,在臨床上又十分的常見,主要的臨床表現有高血壓、水腫以及蛋白尿,癥狀比較嚴重時會出現頭痛、眩暈,更嚴重的甚至表現抽搐、昏迷等,還可導致心腎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礙、胎盤早剝等嚴重并發癥,是導致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一直都是產科工作者十分關心的疾病,其在我國的發病率為9.4%~10.4%,在國外的發病率為7%~12%[1],在孕產婦死亡的疾病中占12%[2],是圍生期新生兒預后及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近年來,隨著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病因學、發病機制、高危因素、病理與生理變化、臨床表現、診斷以及治療方法等的研究進展,以及人們生活飲食、醫療衛生水平的不斷提高,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致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所占比例也在逐年降低。進一步研究與探討妊高征的預防及護理措施,對孕婦及胎兒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與現實意義。

1 妊娠高血壓影響因素及臨床表現

1.1妊娠高血壓的影響因素

隨著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基礎醫學研究進展,認為妊娠高血壓的發病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年齡:孕產婦年齡過大、過小都會增加妊娠高血壓的發生,一般年齡≤20歲或>35歲的初孕婦更易患妊娠高血壓。②遺傳與免疫:研究表明,妊高征與孕產婦自身的隱性基因或者隱性免疫反應基因相關。臨床上經產婦妊高征較少見,妊高征之女患妊高征者較多。孕產婦家族中有高血壓病史,如孕產婦的母親、姐妹等有子癇患者的相關孕產婦有較高的妊高征發病率。③身體素質:貧血、營養不良或者患有如原發高血壓、低蛋白血癥、糖尿病、腎炎等病史的孕產婦有較高的妊高征發病率。③種族差異與體型:研究表明,美國非洲裔或西班牙裔多高于白人,體重指數>0.24者更易患病。④子宮胎盤狀況:如果孕產婦是多胎妊娠、初產婦,或者有羊水過多、腹壁緊張、子宮膨大過度等癥狀,宮腔壓力便會增大,隨即引起子宮胎盤血流量減緩、缺氧以及孕產婦血管痙攣,以致其血壓升高。⑤前列腺素水平:通常,人體內血壓可以維持在一個較為相對穩定的水平,是由于體內一般處于平衡狀態的加壓與降壓物質,而前列腺素可以起到使血管擴張的作用,因此,當孕產婦血管中前列腺素減少時,血管壁對加壓物質的反應性便會增高,從而導致妊高癥的發生。

1.2妊娠高血壓的臨床表現

妊娠高血壓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血壓升高:收縮壓≥18.7kPa(140 mmHg)或舒張壓12.0kPa(90 mmHg),且持續時間較長不下降。②蛋白尿:留清潔中段尿檢查,24 h的尿蛋白≥0.3 g。③水腫:下肢和腹壁水腫,重者出現腹水,且經休息后水腫未消失。一般體重增加過多的孕產婦易出現此癥狀。④身體異常:表現為頭痛、眩暈,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等。⑤抽搐昏迷:抽搐昏迷可發生在產前、產時或產后,是妊娠高血壓病情最嚴重的臨床表現。抽搐時患者表現面部肌肉緊張,雙眼固定無神,牙關緊閉不開,全身劇烈顫抖,思想意識喪失,呼吸驟然停止,大小便暫時失禁等,癥狀較為嚴重時可致死亡。

2 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妊高征的臨床觀察

2.1資料與方法

2.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2月確診為妊高征的4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24例,觀察組24例。其年齡為20~38歲,平均年齡27.8歲,孕周22~37 w,平均孕周35.6 w。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P>0.05。

2.1.2方法 48例患者在患病入院時,均對其做相關檢查,并給予常規護理。其中,對照組給予西醫治療,主要具體治療方法為硫酸鎂靜脈滴注,滴注1 次/d,滴注速度為1~2 g/h,滴注配比為50 ml 25%硫酸鎂溶液與300 ml 10%葡萄糖溶液[3]。對觀察組,不僅對其采用硫酸鎂靜脈滴注的西醫治療,還對其結合一定的中醫治療,中藥成分為枸杞子15 g、24 g、熟地20 g、山茱萸15 g、澤瀉10 g、牡丹皮10 g、山藥15 g、茯苓10 g、菟絲子15 g、杜仲15 g、黨參15 g。

3 結果與分析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收縮壓及舒張壓均優于對照組,痊愈數大于對照組,相比較來看,觀察組的護理效果更為顯著,見表1。

3 討論

妊高征是產科常見并發癥之一[4],通過本文分析可知,本病除需要積極進行常規救治外,正確的預防與結合中藥成分的科學護理也尤為必要。

針對妊高征的影響因素,認為正確的預防措施一般為:①按時產前檢查,做好孕期保健。在妊娠早期測量一次血壓,作為基礎血壓,之后定期測量血壓,在妊娠35 w以后,尤其應每周量血壓,測體重,以便及時發現妊高癥癥狀,及早治療。②合理安排飲食,注意日常休息。飲食、營養與日常休息與妊高癥的發生息息相關。加強妊娠期飲食營養,尤其是葉酸、蛋白質、維生素等的攝入,加上按時休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妊娠高血壓的發生。③重視遺傳因素,防治原發疾病。有家族高血壓病史,尤其是家族婦女有患過妊高癥,以及本身曾經患過慢性腎炎等可以引發妊高癥疾病的孕產婦,為了自身及胎兒健康,更應做好預防準備,防治妊娠高血壓的發生。

硫酸鎂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解痙、鎮靜的作用,常用于血管擴張,降低血壓,治療子癇和妊娠高血壓[4]。中醫講究對癥下藥,枸杞子、、熟地、茯苓建脾益氣,其余補血活血、平肝潛陽。氣血雙補可以優化全身臟器血液循環,恢復可能有問題的腎小球功能,緩解小血管痙攣,提高身體機能。本文通過對48例妊高征患者的研究表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中西醫護理,能更有效地改善臨床癥狀,為更優質的護理干預提高途徑。因此,單純使用西藥對妊高征患者進行一般護理,效果不及與中藥結合護理,即中西醫結合護理妊娠高血壓療效效果更加明顯,應該在臨床應用中更多的推廣。

參考文獻:

[1]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M].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4-82.

[2]張優玉.硫酸鎂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0,3(14):75-76.

第2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范文

【關鍵詞】 臨床診治;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胎盤早剝

【中圖分類號】R714.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091-01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在產科臨床上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多發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水腫、高血壓和蛋白尿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人身心健康。而胎盤早剝則是一種在妊娠20個星期后,部分胎盤提前從子宮壁剝離的婦產科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陰道流血、輕度腹痛和出血量大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持續性腹痛情況,直接危害著患者的生命質量[1]。筆者對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胎盤早剝患者進行研究,并分析其臨床診斷效果和治療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婦產科收治2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胎盤早剝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12例為早發型子癇前期患者,8例為晚發型子癇前期患者。本組患者最大年齡為33歲,最小年齡為20歲,平均年齡為26.6歲;13例患者為初產婦,7例患者為經產婦;14例患者的孕齡超過37周,6例患者的孕齡低于37周;15例患者沒有實行孕期保健,5例患者定期實行孕期保健。

1.2輔助檢查

本組患者入院后,按照有關規定的要求采取B超檢查措施,發現7例患者凝血功能存在異常,5例患者底蛻膜區回聲消失,4例患者提示胎盤早剝,1例患者提示胎盤增厚;檢查血常規發現,3例患者的血紅蛋白超過90g/L,12例患者的血紅蛋白在60~90g/L之間,5例患者的血紅蛋白低于60g/L。

1.3臨床診斷標準

2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胎盤早剝患者的臨床診斷標準可參考由樂杰負責主要編輯的第7版《婦產科學》。本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陰道出血、腹痛和腰酸等各類癥狀,其中6例為顯性胎盤早剝者,6例為隱性胎盤早剝者,8例為混合性胎盤早剝者。

1.4臨床治療方法

12例早發型子癇前期患者中,6例患者伴有Ⅲ度胎盤早剝,3例患者伴有Ⅱ度胎盤早剝,而且這9例患者均為初產婦,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陰道分娩工作,所以必須及時采取剖宮產手術,以達到終止妊娠的目的。其余3例患者為經產婦,觀察陰道有少量出血情況,待分娩結束后,經檢查發現胎盤母體面存在凝血塊壓跡。

8例晚發型子癇前期患者中,4例患者為初產婦,入院時便存在胎動消失、陰道出血和持續腹痛等癥狀,利用彩超檢查發現有大面積胎盤早剝,提示為宮內死胎,由于沒有宮縮,無法治短時間內完成陰道分娩工作,所以必須立即實行剖宮產手術,以達到終止妊娠的目的。其余4例患者為經產婦,產程時陰道有少量出血情況,且表現為鮮紅色,通過彩超復查發現患者胎盤增厚,觀察宮內電子監護儀提示為反應型,立即實施陰道分娩。

實施剖宮產手術過程中,14例子宮胎盤卒中均采取子宮按摩措施,同時予以熱鹽水對子宮進行熱敷,使用20U縮宮素注入子宮體部,待子宮收縮得到良好改善后,保留子宮即可。剖宮產手術結束后,子宮復舊正常。

2 結果

本組患者沒有死亡病例。2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胎盤早剝患者中,14例在胎兒娩出后已恢復良好的子宮收縮,3例出現子宮胎盤卒中情況,其中2例患者不僅使用了子宮收縮劑,還采取了子宮按摩與熱敷等措施,對骼內動脈或子宮動脈等局部地區進行縫扎后,保住了子宮的完整;2例患者行保守治療無效后,改行子宮切除術。3例出現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情況,及時實行子宮切除術后,輸注適量的新鮮冰凍血漿和纖維蛋白原,最終得以痊愈。

3 討論

在婦產科臨床上,妊娠期高血壓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生理病理特征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昏迷、水腫、抽搐、高血壓、蛋白尿、心功能衰竭和腎功能衰竭等,嚴重者甚至出現母嬰死亡情況,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極大危害[2]。現階段,根據國際分型可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劃分成以下幾種類型:原發高血壓并妊娠、妊娠期高血壓、腎上腺疾病、先兆子癇和子癇等,其不僅能夠提高孕產婦與圍生兒的病率及死亡率,還能夠引發胎盤早剝疾病,所以必須做好疾病的早期預防、診斷和診療工作。

妊娠20周以后或分娩期,部分處于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從子宮壁逐步剝離,這一過程稱之為胎盤早剝。胎盤早剝在產科臨床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嚴重性并發癥,根據病理類型可將其劃分成顯性胎盤早剝、隱性胎盤早剝與混合性胎盤早剝三種。經研究發現,胎盤早剝的臨床病理變化是子宮底蛻膜發生出血,然后逐漸形成血腫,讓胎盤沿著依附處開始脫離,如果出現內出血情況,那么血液就會在胎盤和子宮壁中聚集,這樣不僅會提高胎盤后的血腫壓力,還會讓血液滲透到子宮肌層內,進而導致肌纖維斷裂或分離,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肌纖維變性情況,待血液侵入到子宮漿膜層后,子宮表面會有紫藍色瘀斑產生,這些瘀斑稱為子宮胎盤卒中,同時也可稱為庫夫勒爾子宮[3]。

如果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胎盤早剝患者不及時采取相應處理措施,那么母嬰生命就會直接受到威脅,所以必須做好疾病的早期診治工作。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產程進展與胎兒宮內狀況來合理選擇正確的終止妊娠方法,把外出血作為核心,如果Ⅰ度胎盤早剝患者呈良好狀態,且宮口已順利擴張,并估計能在短時間內結束分娩者,可試行陰道分娩;如果產程時出現胎兒窘迫或患者病情加劇情況,考慮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分娩者,那么就要及時改行剖宮產手術。

總而言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胎盤早剝患者一定要做好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顯著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沈舒,王選華.360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及其并發癥妊娠結局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0,18(12):75-58.

第3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范文

方法:選擇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76例作為觀察組,以同期正常孕產婦作為對照組。對比兩組孕產婦年齡、體重、早產率、剖宮產率的差異性。

結果:對比兩組孕產婦一般資料發現,觀察組年齡明顯較大,體重明顯較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與孕產婦年齡、體重等因素有關,可引起早產,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重視產前檢查、加強孕期保健,減少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危害,改善分娩結局。

關鍵詞:妊娠期高血壓 影響因素 分娩結局 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113-01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常見疾病,對母嬰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嚴重的威脅,是引起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1]。我院分析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影響因素和分娩結局,旨在供今后的臨床工作參考,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76例作為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30.35±3.52)歲;體重64~78kg,平均體重(74.36±4.52)kg;分娩孕周28~40周,平均孕周(38.72±1.55)周;其中初產婦41例,經產婦35例;單胎妊娠53例、雙胎妊娠23例。

選擇同期在我院分娩的正常孕產婦76例作為對照組,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6.38±4.25)歲;體重62~75kg,平均體重(70.33±3.61)kg;分娩孕周34~41周,平均孕周(39.27±1.05)周;其中初產婦42例,經產婦34例;單胎妊娠72例、雙胎妊娠4例。

1.2 治療方法。未足月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在保證母嬰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延長孕周,根據病情變化及時終止妊娠。入院時孕周≤34周的患者給予肌內注射地塞米松6mg/d,以促進胎肺成熟,共治療2d。對血壓輕中度升高患者采用阿替洛爾或美托洛爾等β受體阻滯劑控制血壓[2]。

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注意臥床休息,如血壓控制良好、無明顯剖宮產指征,且孕周達到37周以上者,建議經陰道分娩。嚴密監測產程進展,必要時行會陰側切、產鉗術助產,以縮短第二產程。如經積極治療后血壓得不到有效控制、先兆子癇或有產科指征者及時行剖宮產術終止妊娠[3]。

發生子癇患者及時給予硫酸鎂、地西泮等解痙劑控制抽搐,待病情穩定2h后行剖宮產術終止妊娠。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繼續應用硫酸鎂48h。術后給予改善微循環、糾正低蛋白血癥、利尿、降壓、強心等綜合治療。

比較兩組孕產婦在年齡、體重、早產率、剖宮產率等方面的差異性。妊娠28~37周分娩者判斷為早產。

1.3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卡方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比較。對比兩組孕產婦一般資料發現,觀察組年齡明顯較大,體重明顯較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指發生于妊娠20周以后,以高血壓、蛋白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妊娠期并發癥,基本病理變化為全身小動脈痙攣。如血壓控制不良,嚴重者可發生子癇、腎功能衰竭、胎盤早剝、HELLP綜合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產后出血、心力衰竭、死胎、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等母嬰并發癥,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及時進行解痙、降壓、鎮靜治療,預防和控制子癇、適時終止妊娠十分重要。

正確認識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減少相關的危險因素,或針對高危孕婦加強產前保健,有利于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改善分娩結局,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全身小動脈痙攣,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胎盤血流灌注量低,導致胎盤缺氧,胎兒生長受限。而終止妊娠是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病最徹底的方法,因此早產率較高。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本身病不是剖宮產指征,但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多伴有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兒宮內窘迫等并發癥而需要行剖宮產終止妊娠。而分娩本身作為一種強烈而持久的應激原可加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病情,加之胎兒宮內儲備能力、宮縮耐受能力相對較差,易發生胎兒缺氧、窒息,及時行剖宮產手術可避免上述不利因素,最大限度的確保母嬰安全。

在對子癇的治療中首選硫酸鎂作為解痙劑,其作用機制為迅速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心排血指數。鎂離子可抑制運動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阻斷神經肌肉傳導,起到松弛骨骼肌的解痙作用。鎂離子具有中樞抑制作用,可迅速解除血管痙攣,達到降壓、解痙之目的。鎂離子還可擴張子宮動脈,增加胎盤局部血液灌注量,有利于胎兒的血氧供給和生長發育,提高胎兒血紅蛋白對氧的親和力,有效緩解胎兒缺氧狀態。但治療期間應注意觀察不良反應,防止發生鎂中毒。

本研究結果表明: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與孕產婦年齡、體重等因素有關,可引起早產,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重視產前檢查、加強孕期保健,減少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危害,改善分娩結局。

參考文獻

[1] 陳福英,唐蔚.75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9):520~521

第4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范文

定義多發生于妊娠20周以后至產前48小時內,孕婦表現為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病變可累及多個器官,伴多臟器損害,嚴重者抽搐、昏迷、腦出血、心衰、胎盤早剝、DIC。

病因病因不詳,有多種相關的假說,包括遺傳易感學說、免疫適應不良學說、胎盤缺血學說、氧化應激學說等等。

病理生理改變為全身小動脈痙攣。

腦 頭痛、眼花、惡心嘔吐、視力下降、感覺遲鈍、昏迷、腦疝。

腎 尿蛋白、低蛋白血癥、腎功不全、腎衰。

肝 肝酶升高、黃疸、肝包膜下血腫、肝破裂。

心血管 高血壓、心肌缺血、肺水腫、心衰。

血液 容量相對不足,高凝狀態,溶血。

子宮胎盤血流灌注 胎盤梗死、胎盤早剝、胎兒生長受限(FGR)、羊水過少、胎死宮內。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診斷及高危人群

診斷依賴病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如果患者有高危因素,伴有頭痛、頭暈、視力改變、上腹不適,BP≥140/90 mm Hg,或血壓較孕前或孕早期升高≥25/15 mm Hg,至少2次,間隔6小時。伴有水腫、腹水、體重異常增加。輔助檢查:①尿常規:尿蛋白升高,24小時尿蛋白定量;②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眼底檢查見動脈痙攣。

高危人群 初產婦;年齡過大(>40歲)或過小(

重度子癇前期的診斷和子癇的表現

重度子癇前期的診斷中樞神經系統異常表現:頭痛、昏迷;肝包膜下血腫或肝破裂:上腹部不適、疼痛;肝細胞損傷:轉氨酶升高;血壓改變:>160/110 mm Hg;血小板減少:>10×109/L;蛋白尿:>5 g/24小時或2次尿蛋白(+++);少尿:尿量

子癇的表現眼球固定,瞳孔散大,頭偏,牙關緊閉,口角、面肌顫動,全身、四肢肌強直,雙手緊握,雙臂屈曲,迅速強烈抽動,面部青紫,神智不清,持續約1分鐘。肌肉松弛,深長吸氣,恢復呼吸,可以發生深昏迷、創傷、窒息、誤吸,發生時間多為產前,也可在產時、產后。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預防和預測

預防

加強孕產期保健 重視孕產期保健工作是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的關鍵,可及早發現可能發生該病的傾向,并采取相應干預措施。

生活習慣和飲食調整 養成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孕婦應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長期緊張、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孕期可參加孕婦學校,增加孕產期保健知識,及時發現異常,及時就醫。指導孕婦合理飲食和休息,孕婦應進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鐵、鈣、鎂、硒、鋅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及新鮮蔬果,減少動物脂肪及過量鹽的攝入,但不限制鹽和液體攝入。保持足夠的休息和愉快心情,堅持左側臥位,增加胎盤絨毛的血供。控制體重,對體重增加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圍者均應視為高危妊娠,進行高危管理,并進行相應的營養指導。

藥物預防 許多研究顯示,鈣劑、小劑量阿司匹林、維生素C或維生素E等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第5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范文

摘要:目的 探討嚴重妊娠期高血壓痰病并發腦血管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特點、預后及預防。方法 對新鄉市中心醫院院產科1997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例嚴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腦血管痰病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并發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為1.44%,且多產、高齡孕婦易發生;妊娠缺血性腦血管疾病9例(9/21);上矢狀竇靜脈血栓形成7例(7/21):妊娠出血性腦血管疾病5例(5/21)。21例病人中15例臨床治愈,4例遺留輕偏癱,死亡2例(為大面積腦梗死、腦出血)。結論 并發腦血管疾病的病因為血管痙攣、血壓增高和凝血功能障礙;應予以定期監測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狀態各指標等,給予預防性治療。終止妊娠是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最根本措施。

關鍵詞:妊娠期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凝血功能

中圖分類號:R714.24 R255.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7-0654-02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發性疾病,我國發病率為9.40%,嚴重先兆子癇及子癇的發病率為0.2%。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腦血管意外,包括腦出血、腦梗死、腦水腫。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腦血管疾病近年來常有報道,因其發病突然,致殘率和病死率均高,故應引起廣大產科醫師的重視。本研究對21例嚴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腦血管疾病病例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腦血管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從而為該類疾病的正確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1例人選病例均為新鄉市中心醫院產科1997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嚴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腦血管疾病病人,同期重度子癇前期、子癇期及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病例共1.460例,發生率為1.44%。21例病人中,年齡21歲~42歲,平均32.8歲;初產婦4例,經產婦17例;單胎妊娠19例,雙胎妊娠2例;嚴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腦血管疾病發病時間妊娠≤32周3例,32周~37周10例,≥37周2例,產后6例。

1.2 診斷標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既往無腎病史,均經神經內科確診,具有典型神經定位體征,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參照《神經病學》的診斷標準,確立診斷。

1.3 臨床表現 臨床上均有嚴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癥狀、體征,血壓(160~220)/(110~150)mmHg(1mmHg=0.133kPa),24h尿蛋白>5g,低蛋白血癥,水腫(++++),其中合并貧血12例;入院前有不同程度眩暈、頭痛、胸悶、視物不清或視物模糊等癥狀。在治療過程中逐漸出現頭痛、眩暈20例,嘔吐18例,意識障礙13例,癲癇發作8例,語言不流利6例,雙眼視水腫17例,眼球活動障礙、瞳孔對光反應消失2例,偏癱6例,雙下肢癱1例,單下肢癱3例,病理反射陽性9例。實驗室檢查:周圍白細胞10×109/L者12例;腰椎穿刺11例,示腦脊液壓力升高(21~41)mmHg20,9例,蛋白增高7例,白細胞增多7例,紅細胞增多6例。

1.4 治療 一般措施包括吸氧、冰敷保護腦組織。藥物治療在應用硫酸鎂解痙、酚妥拉明和(或)硝酸甘油降壓治療嚴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基礎上,對于妊娠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及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病例,分別給予病因治療,甘露醇脫水降顱壓;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療;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鈣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黏稠度,疏通微循環;腸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維護腦細胞營養及抗感染、對癥治療。對于妊娠出血性腦血管疾病,除控制血壓外,積極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中有1例孕36周合并腦出血病人,剖宮產同時行開顱血腫清除術。

1.5 終止妊娠方式 利凡諾引產2例,會陰神經阻滯麻醉、側切、陰道分娩2例,采用全身麻醉剖宮產17例。孕期并發上矢狀竇靜脈血栓病例經內科積極治療同時終止妊娠;妊娠缺血性和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均按急診處理。

2 結果

21例中妊娠缺血性腦血管疾病9例(9/21),其中腦血栓形成7例,腦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掃描,梗死的低密度灶位于基底核或放射冠區5例(大面積梗死1例,延髓梗死1例),腔隙性梗死2例;孕期發生2例,產后7例。上矢狀竇靜脈血栓形成7例(7/21),孕期1例,產后6例。妊娠出血性腦血管疾病5例(5/21),其中腦出血4例,蛛網膜下隙出血1例;孕期3例,產后2例。21例全部為高齡多產孕婦,年齡35歲~42歲。臨床治愈15例,無任何肢體功能缺損,復查腦CT和(或)MRI掃描病灶消失,遺留輕偏癱4例;死亡2例(為大面積腦梗死1例,腦出血1例)。

3 討論

3.1 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情況 美國腦卒中、顱內栓塞發病率分別為17.7/百萬及11.4/g萬。本組資料中嚴重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為1.44%,明顯高于正常人群的發病率,且兩胎以上孕婦、高齡孕婦發病率較高,提示對多產、高齡孕婦更應引起注意。

3.2 妊娠期血液系統改變妊娠期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部分凝血因子如Ⅱ,Ⅴ,Ⅶ,Ⅷ,Ⅸ,Ⅹ均有增加,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時間(PT)及凝血活酶時間輕度縮短,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較非孕期增加50%,這些改變為產后胎盤附著面止血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形成了血栓形成的血流動力學基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人常存在凝血與纖溶系統的平衡紊亂,存在明顯血栓前狀態。血漿PT明顯縮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復合物(TAT)等均高于正常非妊娠者及正常妊娠者,且隨病情加重,提示內皮細胞損傷嚴重。因此,及早監測上述指標含量變化,對判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人血栓形成危險及病情輕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3 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機制及預后 嚴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孕婦,部分病人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和影像學異常,大部分僅表現為數日至數周的可逆性神經功能缺損和神經影像學改變,而無真正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腦血栓、腦水腫發生與腦血管痙攣、血壓快速升高、血管自動調節能力喪失和血-腦脊液屏障破壞有關。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最常見的部位為上矢狀竇,這與上矢狀竇的解剖結構有關;另外,大腦上靜脈注入竇內血流方向與上矢狀竇相反,上矢狀竇壁凹凸不平,血液在其內流速緩慢、迂曲、回旋,也是血栓易于形成的原因;本病多發生于產后1周~3周,如治療及時,預后較好。并發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明顯增加,預后較差,死于子癇的孕產婦尸檢80%有腦出血,為嚴重高血壓及血管痙攣導致自動調節控制喪失和血管壁破裂引起,凝血功能障礙也起一定作用;少數病人如合并有先天性腦血管畸形、凝血機制障礙,在血壓不很高的情況下也可有腦出血;腦實質出血輕者僅見淤點,重者呈大片狀,出血部位多見于雙頂葉、枕葉皮質及皮質下區,其次為基底核和矢狀竇,血液還可傳人腦室系統。

第6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范文

文章編號:1003-1383(2011)03-0367-04 中圖分類號:R 714.2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54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HDP)是目前導致孕婦和圍產兒并發癥

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內發病率為9.1%~10.4%,約15%妊娠期相關死亡是該病所致,已成為產科研究的重要課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是全身小動脈痙攣、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黏度增高及組織缺血、缺氧等,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等,嚴重影響母體健康及胎兒正常發育。本文就近年國內外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研究作一綜述。

病因、發病機制及臨床診斷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該病的發生是多種因素互相參與的綜合結果,并發現免疫因子、遺傳因子、細胞毒性因子等與該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由此建立了以免疫學說、遺傳學說、胎盤缺血學說及血管內皮損傷學說為主的4種病因學說。以上學說各自具有一定的優勢和依據,但均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和證據。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因及發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圍產醫學的重要課題,血管內皮損傷被認為是本病病理改變的中心環節,氧自由基、前列腺素等與內皮損傷相關。當前研究重點多偏于內皮細胞的激活和損傷機制,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時舒張因子(如一氧化氮、前列環素、血管內源性舒張因子等)和收縮因子(血栓素A2)分泌失調,舒張因子減少而收縮因子增多,引起血壓升高,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1]。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具有母系遺傳規律,包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多基因遺傳、不完全外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致病基因遺傳等,大多學者認為多基因遺傳占主要地位,該遺傳背景可提高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易感性。Kadyrov M等[2]研究發現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胎盤中常存在滋養細胞不能侵入子宮合適位置、浸潤過淺、浸潤性滋養細胞數量不足及螺旋動脈重鑄失敗等,認為胎盤形成缺陷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源頭。胎盤生長因子和轉化生長因子-β表達異常,可能是血管內皮損傷和滋養細胞功能低下而參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最新的一元化學說觀點是多基因遺傳造成母體識別胎兒滋養膜抗原能力降低,引起防護性免疫反應減弱及排斥反應增強;滋養細胞浸潤能力減低及胎盤前著床,胎盤缺血缺氧、局部細胞免疫反應提高;產生局部氧化應激,大量炎性介質釋放、中性粒細胞激活,導致血管內皮直接或間接損傷,進而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3]。

娠期高血壓癥有以下四種不同的臨床表現:

①妊娠期高血壓。血壓(BP)高于140/90 mmHg,妊娠20周后或產后24 h內出現,產后12周內血壓恢復至正常,無子癇前期的任何系統性癥狀(尤其是無尿蛋白),可伴有上腹部不適或血小板減少,只在產后方可進行確診并與慢性高血壓區分。以往妊娠期間收縮壓升高≥30 mmHg和(或)舒張壓≥15 mmHg的妊娠期高血壓,診斷標準因特異性差而被摒棄。如分娩后42 h內血壓恢復正常也被稱為一過性高血壓;而某些情況下妊娠前和妊娠期間血壓正常但產后血壓升高稱為產后高血壓[4]。

②子癇前期與子癇。子癇前期可分為輕度和重度子癇前期。輕度常首次出現于孕20周后,BP≥140/90 mmHg,有尿蛋白(≥300 mg/d),可伴有水腫、上腹不適或頭痛等癥狀或血清尿酸≥325 μmol/L;重度則表現為BP≥160/110 mmHg,尿蛋白≥5.0 g/d,血肌酐高于106μmol/L(12 mg/L),血小板減少(100×109/L以下),微血管病性溶血(乳酸脫氫酶LDH升高),血清轉氨酶上升(高于正常2倍以上),持續性頭痛或其他腦神經、視覺障礙,持續上腹不適。常規實驗室檢查(如血小板計數、血清肌酐、尿酸、尿蛋白、肝功能及血紅細胞比容等)將有助于鑒別高危妊娠婦女子癇前期及妊娠后期暫時性高血壓或慢性高血壓。妊娠期高血壓一旦出現尿蛋白即歸納為子癇前期。子癇前期患者出現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的抽搐或昏迷即診斷為子癇。出現平均動脈壓和子宮動脈搏動指數升高,同時,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和胎盤生長因子減少等指標變化有助于子癇前期和子癇的早期診斷[5]。

③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BP≥140/90 mmHg,孕前或孕20周后診斷高血壓且持續至產后12周仍存在。

④慢性高血壓并子癇前期。高血壓孕婦孕20周前無尿蛋白,之后突然出現蛋白尿升高(≥300 mg/d),BP進一步升高(收縮壓或舒張壓比以前增加30 mmHg或15 mmHg),或出現血小板減少(<100×109/L)。

妊娠期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第7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范文

關鍵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ELLP綜合征;護理

中圖分類號:R7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3-0-02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發生于妊娠20周以后,臨床特征為水腫、高血壓、蛋白尿,嚴重時出現頭疼、眼花、抽搐、昏迷、心腎衰竭、凝血功能障礙,甚至導致母嬰死亡的孕產期特有的疾病。其發病率占孕婦的9.4%-10.4%,國外是7%-12%;而HELLP綜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嚴重合并癥,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臨床特點,其發病率,國內約為2.7%,國外為4%-16%。多見于經產婦及25歲以上者,本病多發生于妊娠中期至產后數日的任何時間,常危及母兒生命。本文對我科于2010年10月份收治的一例重度高血壓疾病合并HELLP綜合征患者的護理進行總結歸納,現闡述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和臨床表現

患者,女,30歲,第二胎,孕30周,主要癥狀為頭疼、惡心、嘔吐、右上腹疼痛,全身水腫,尤其下肢嚴重。血壓為200/130mmHg,尿蛋白++++,牙齦及針眼出血,血尿、子癇、陰道出血,胎心102次/分。化驗室檢查:血紅蛋白65g/L,血小板75×109/L

1.2 對母兒影響

產婦胎盤早剝,胎兒因胎盤供血供氧不足而發生宮內窘迫。

2 護理

2.1 護理診斷

焦慮:與擔心疾病對自身及胎兒的影響有關。

知識缺乏:缺乏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危害及處理的相關知識。

潛在并發癥:胎兒窘迫。

2.2 評估病人

評估常見癥狀,身體評估,實驗室及特殊檢查評估,心理評估等。

3 急救護理

(1)控制抽搐:置患者于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使用牙墊避免舌頭咬傷,及時準確地執行醫囑,緩慢靜脈注射安定10mg,同時迅速建立靜脈通路,應用硫酸鎂盡快解痙降壓。因為鎂離子能抑制運動神經末稍對乙酰膽堿的釋放,阻斷神經和肌肉傳導使骨骼肌松馳,從而控制抽搐,應用硫酸鎂時要密切觀察病情及有無中毒癥狀,每次用藥前及用藥中均應檢查膝反射,必須存在。呼吸不少于16次/分,尿量每小時不少于25毫升,并備好解毒藥10%葡萄糖酸鈣。大流量的氧氣吸入。氧流量為4-6升/分。直到患者意思清醒,給氧可減輕孕婦腦水腫,也可糾正胎兒宮內缺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禁食、水、藥。避免任何刺激,防止抽搐。應使房間光線暗淡,室內空氣保持清新,嚴格控制探視,醫護人員在操作中要做到“三輕”:走路輕,關門輕,說話輕。

(2)在抽血時,要盡量做到一針見血,抽血完畢要按壓針眼5-10分鐘以上,避免針眼出血。合血完畢,取回血液后,嚴格執行查對制度,遵守輸血操作規范,嚴防差錯事故。

(3)頭部降溫護理。HELLP綜合征患者易并發腦水腫,由于合并溶血可導致機體缺氧、缺血、給于頭部冷敷,可使頭部形成低溫環境,以減少氧消耗和解除腦血管痙攣。

(4)防止凝血功能障礙的護理。抗血小板凝集治療是HELLP綜合征的特殊治療。發病時的出血傾向及血小板減少是血小板自然凝集及大量消耗的結果,因而及時輸血及應用肝素是糾正血小板減少和溶血的必要措施。

(5)應用糖皮質激素可使血小板計數,乳酸脫氫酶,肝功等各項參數得到改善,尿量增加,減少出血滲血,并可促使胎兒肺成熟。可使產前HELLP綜合征患者的病情相對穩定,應用時要遵醫囑準確、按時給藥、觀察用藥反應,以求達到最佳療效。同時大劑量應用糖皮質激素還可控制病情適當延長孕齡。

(6)生命體征監護要隨時記錄在危重護理記錄單上,液體出入量及用藥時間、途徑要詳細記錄,準確。病情變化要密切觀察并記錄。HELLP綜合征患者易并發肺水腫,心腎功能衰竭,因而輸血、輸液要謹慎,特別是輸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時,若滴速過快,可發生急性左心衰。同時密切監測胎兒情況并記錄,采取必要措施,待病情稍平穩及時終止妊娠。

4 產科處理及護理

患者陰道仍有出血,聽診胎心音慢、弱,胎心率為80次/分,行陰道檢查宮口僅容一指,且宮頸管未完全消失,準備行剖宮產術,做術前準備工作時,動作要輕柔,盡量減少對病人的刺激,新生兒剖出后,心率86次/分,無自主呼吸,肌張力差,面色紫紺,立即給予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保暖等措施,待新生兒喉反射明顯,皮膚開始紅潤,拍打足底,哭聲尚可,轉兒科治療。

5 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

由于HELLP綜合征血小板減少,有局部出血危險,因而硬膜外麻醉禁忌,故采用局麻,術后病人逐漸清醒,此時由于新生兒重度窒息,已轉至兒科搶救,病人明顯處于焦慮狀態,恐懼不安,一方面擔心新生兒的安危,另一方面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因而護理人員應根據病人的心理反應提供恰當的心理支持。主動安慰病人,解釋病人當前的疾病狀況,多與病人交流,溝通,在安慰的同時告知病人孕期定期體檢的重要性,及早發現病情,指導病人孕期臥床休息每日不少于十小時,及正確的。宜采取左側臥位以增加子宮胎盤的血液循環,減輕子宮對腹主動脈、下腔靜脈的壓迫,使回心血量增加,對降壓促進排尿也有良好作用,并將有關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癥狀體征告訴患者。交流過程中要盡量使用通俗的語言,掌握交流技巧,避免說教方式。

6 效果評價及護理體會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HELLP綜合征是產科嚴重的并發癥。多與DIC、肝、腎功能衰竭有關,由于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該病的認識不足未能普及健康教育,使患者不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而延誤治療。導致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和胎盤早剝等并發癥。通過對這例病人的臨床護理,我從中感悟到,作為一名產科護理人員,首先必須了解并熟知產科的各種常見病,例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HELLP綜合征和容易并發的母嬰合并癥。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不斷地去學習探討新的知識并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尤其應注意,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一旦有右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牙齦出血等癥狀時,應警惕HELLP綜合征的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引起HELLP綜合征的根本原因,因此,凡是妊高征患者必須常規檢查血小板、肝功能,乳酸脫氫酶(LDH)水平有異常時,應結合臨床表現,考慮是否為HELLP綜合征。

對這種病人的護理要加強,特殊病情及早期并發癥的觀察、護理,早發現,早防治,從而降低母嬰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 王月玲,茍文麗.HELLP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及診治.中國實用內科與產科雜志,2004.

[3] 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4] 楊襯,林鳳若.先兆子癇及子癇并發HELLP綜合征患者的整體護理.實用護理雜志,2001.

第8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范文

【關鍵詞】 胎盤早剝;誘因;臨床表現;診斷

胎盤早剝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 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 是嚴重的妊娠并發癥, 常突然發病, 迅速發展, 如果治療不及時, 會出現嚴重的并發癥, 對孕婦和圍產兒的生命構成嚴重威脅[1, 2]。因此, 本文回顧性分析了山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12年1月~2014年4月確診并治療的95例胎盤早剝患者的臨床資料, 以期提高早期診斷率并指導臨床治療, 改善母嬰結局。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2年1月~2014年4月本院婦產科住院并確診的95例胎盤早剝患者, 胎盤早剝診斷主要依靠病史、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和B型超聲。Ⅰ度有47例(占49%), Ⅱ度有16例(占17%), Ⅲ度有32例(占34%)。

1. 2 診斷標準及方法 胎盤早剝診斷標準根據謝幸主編的第8版《婦產科學》:Ⅰ度:胎盤剝離面積小, 以外出血為主, 常無腹痛或腹痛輕微。Ⅱ度:胎盤剝離面1/3左右, 常有突然發生的持續性腹痛、腰酸或腰背痛, 疼痛的程度與胎盤后積血多少成正比。Ⅲ度:胎盤剝離面超過胎盤面積>1/2, 臨床表現較Ⅱ度加重, 或伴子宮胎盤卒中、出血性休克等并發癥為重型胎盤早剝。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2. 1 病因分析 本組95例胎盤早剝患者中, 48例合并妊娠期高血壓, 12例合并胎膜早破, 7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 4例合并臍帶真結或臍帶繞頸, 3例子宮畸形, 2例合并子宮肌瘤, 2例胎兒生長受限, 1例雙胎妊娠, 16例原因不明。其中妊娠期高血壓占第1位。見表1。

2. 2 臨床表現 胎盤早剝的臨床表現多為腹痛、陰道流血、血性羊水。Ⅰ度胎盤早剝無一例子宮板樣硬。而Ⅱ度胎盤早剝子宮板樣硬達31.25%, Ⅲ度胎盤早剝患者中子宮板樣硬則達50.00%。見表2。

2. 3 分娩方式、孕產婦結局 本組95例胎盤早剝孕產婦剖宮產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047, P>0.05), 但產后出血、子宮胎盤卒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4 圍產兒結局 本組95例胎盤早剝患者中, 16例圍生兒死亡, 8例新生兒窒息, 40例轉新生兒科。63例Ⅰ度和Ⅱ度胎盤早剝患者中僅4例圍生兒死亡, 而32例Ⅲ度胎盤早剝患者中, 有17例圍生兒死亡,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 1 胎盤早剝的病因 胎盤早剝是產前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本組95例胎盤早剝患者的臨床資料顯示, 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孕婦有48例, 占第1位, 其中有25例胎盤早剝程度達到Ⅱ度及以上, 其次為胎膜早破, 占第2位, 與相關文獻報道相符[3, 4]。這是由于血壓升高, 其底蛻膜螺旋小動脈痙攣或硬化, 引起遠端毛細血管變性壞死甚至破裂出血, 血液在底蛻膜層與胎盤之間形成胎盤后血腫, 致使胎盤與子宮壁分離。說明如妊娠期患有高血壓疾病患者, 出現腹痛、陰道流血、血性羊水等, 應高度警惕胎盤早剝的發生, 同時也說明積極預防和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減少胎盤早剝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5, 6]。

3. 2 胎盤早剝的臨床表現 準確及時的診斷胎盤早剝直接影響到母兒的預后。本組95例胎盤早剝患者的臨床表現及體征差異較大。47例Ⅰ度胎盤早剝患者以陰道出血為主, 伴或不伴輕微腹痛, 僅2例有血性羊水, 無一例子宮板樣硬。而Ⅱ度及Ⅲ度胎盤早剝患者以腹痛為主, 其中20例有血性羊水, 子宮板樣硬分別達31.25%、50.00%, Ⅲ度胎盤早剝還可出現惡心、嘔吐、面色蒼白、血壓下降等休克癥狀。可見胎盤早剝的程度越重, 其臨床癥狀及體征越明顯, 在臨床工作中需重視孕婦任何異常癥狀及體征, 并重視患者的主訴, 加強孕期宣教及產前檢查。

3. 3 胎盤早剝的處理方式 胎盤早剝一旦確診, 不論胎兒存活與否均應及時終止妊娠[7]。處理方式依據病情輕重、胎兒宮內狀況、產程進展來綜合決定。本組95例確診的胎盤早剝患者, 剖宮產率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但47例Ⅰ度胎盤早剝患者中大部分均為產后診斷, 其中27例選擇剖宮產的原因多是由于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等嚴重疾病, 并非因胎盤早剝疾病本身。而48例Ⅱ度、Ⅲ度胎盤早剝患者中34例選擇剖宮產的原因則是由于入院時有突發持續腹痛、伴或不伴陰道流血, 子宮板樣硬, 考慮胎盤早剝, 為使孕婦盡快脫離危險、解除胎兒窘迫而施。因此, 對于Ⅰ度胎盤早剝患者, 一般情況良好, 病情較輕, 無嚴重并發癥, 估計在短時間內可結束分娩, 應經陰道分娩, 而Ⅱ度及Ⅲ度胎盤早剝患者, 一旦確診, 為搶救母兒生命, 應盡快剖宮產終止妊娠。

3. 4 胎盤早剝母嬰結局 胎盤早剝的母嬰結局, 取決于處理是否及時與恰當[8]。本組95例胎盤早剝患者中, 13例發生產后出血, 18例子宮胎盤卒中, 3例DIC。其中僅1例產后出血患者為Ⅰ度胎盤早剝, 產時產后共出血616 ml, 其余均為Ⅱ度及以上,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提高產科危及重癥診治水平是產科工作永恒的主題之一, 胎盤早剝發病兇險, 患者常命懸一線, 一旦確診, 必須爭分奪秒, 立即終止妊娠, 目的在于搶救母嬰生命, 難點在于保證新生兒的存活。分娩的主要手段是剖宮產, 尤其是Ⅱ度以上胎盤早剝。規律產檢有利于及時發現胎盤早剝, 積極預防和治療胎盤早剝高危因素, 有利于改善母嬰預后。

參考文獻

[1] 陳蘭玉. 重度子癇前期并發腸出血壞死及胎盤早剝1例報告.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2, 28(12): 956.

[2] 楊璐, 趙文利, 李秋平, 等. 胎盤早剝新生兒臨床特征及凝血指標分析. 重慶醫學, 2013, 42(28): 3350-3352.

[3] Sholl JS. Abruption placentae: clinical management innonacute cases. Am J Obstet Gynecol, 1987(156):40.

[4] 陳穎, 張建平. 胎盤早剝的早期診斷.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1, 27(6): 420-422.

[5] 樸京玉. 胎盤早剝的超聲診斷體會. 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34): 5470-5471.

[6] 董麗霞, 陳娜, 侯懿, 等. 妊娠期自發性肝破裂誤診為胎盤早剝1例.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2, 28(6): 479-480.

[7] 曾菲, 孫偉蘭, 高健. 產婦胎盤早剝超聲表現1例.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2011, 27(9): 776.

[8] 劉待霞, 劉展. 46例胎盤早剝臨床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25): 3857-3858.

[9] 張學真, 何平, 盧錦娥. 不同孕周胎盤早剝的臨床分析. 廣東醫學, 2012, 33(19): 2945-2946.

第9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范文

【關鍵詞】 妊娠;高血壓;護理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是導致孕產婦和圍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1]。近年來,我院針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開展全面的護理工作,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將資料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隨機選擇2011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接診的50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符合妊高癥的診斷標準: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血壓升高至少應出現2次以上,間隔≥6 h[2]。年齡26~36歲,平均31.2歲;初產婦36例,經產婦14例;其中,輕度妊娠高血壓15例,中度妊娠高血壓26例,重度妊娠高血壓9例;合并輕度貧血10例,胎膜早破5例,雙胎妊娠2例,巨大兒5例,臀位7例。經過嚴密觀察和精心護理,患者均順利度過圍生期,母嬰安全,避免了并發癥的發生。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妊娠高血壓不同于普通高血壓,因此,孕婦一旦確診,容易產生一系列心理應激反應,如:恐懼、焦慮、抑郁等,一方面擔心自身身體狀況,另一方面擔心疾病對于胎兒的影響[3]。由于孕婦的心態對于疾病的發展和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因此,針對妊高癥孕婦及時進行心理護理是保證其順利度過圍生期的重要措施。護理人員應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及其家屬配合治療的重要性,耐心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解除他們的疑慮,這樣有利于血壓穩定,病情好轉。

2.2 基礎護理 護理人員應指導妊高癥孕婦注意飲食營養的均衡搭配,多攝入維生素、蛋白質、鐵、鈣、鋅等微量元素豐富的食物,嚴格限制鈉鹽的攝入量,以減輕鈉水潴留[4]。此外,還要叮囑孕婦多注意休息,保持環境安靜,避免聲、光刺激。休息時盡量采取左側臥位,以減少子宮對下腔靜脈的壓迫,并且有效增加回心血量,改善子宮胎盤的血供。安排孕婦完善各項檢查,定期吸氧、測量血壓,并留尿送檢,以了解水腫和腎受損情況。

2.3 用藥護理 硫酸鎂是妊高癥治療過程中的首選解痙藥物,對于預防、控制患者子癇的發作幾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硫酸鎂的用藥護理[5]。首先,護理人員應注意硫酸鎂的使用方法,用藥前先測量患者的體溫,藥量要準時、準確,避免將藥物滲到血管外,引起局部刺激和疼痛,還要嚴格控制硫酸鎂的滴速,防止單位時間內血鎂濃度過高而引起呼吸抑制。其次,用藥時護理人員還應注意患者的血壓變化,并根據需要及時調整用藥劑量,觀察水、電解質變化。最后,護理人員要注意胎兒的胎心和胎動,如有變化,應立即給予搶救。使用降壓藥物時,應嚴密監測患者的血壓變化,因大幅度升降會引起腦出血或胎盤早剝,需根據血壓來調節藥的滴速。

2.4 子癇的護理 一旦患者出現頭痛、眼花、胸悶、上腹不適的癥狀時,護理人員應警惕患者隨時出現抽搐的可能,并將患者移至單人病房,絕對臥床休息,由專人護理,患者禁飲食,平臥、頭側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將卷有紗布的壓舌板置于上下臼齒之間,防舌咬傷;在制止抽搐的同時給持續低流量吸氧,不僅可以減少腦水腫,而且還改善胎兒宮內窘迫。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留置尿液,記錄出入液量,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2.5 產后的護理 產前大量應用鎮靜、解痙藥物,容易導致宮縮乏力,此時,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子宮收縮和陰道出血情況,并給予持續心電監護和吸氧,防止產后大出血的發生。

3 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產科常見并發癥,是以妊娠期全身小血管痙攣、全身各系統各臟器灌流減少為主要特征,常發生在妊娠20W以后或產褥早期,臨床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水腫、嚴重時出現抽搐、昏迷,容易對母嬰造成危害,甚至引起母嬰死亡。護理人員以高度的責任心,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術,豐富的臨床經驗,加強對圍產期妊高癥孕婦的保健與有效的健康教育,實施護理時,應首先強調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尊重、關心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最大程度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使患者能以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及時發現并處理問題,阻止病情惡化。以保證孕產婦和胎兒生命安全。其次,還要注意對患者加強基礎護理和用藥護理,掌握用藥的不良反應以及中毒反應的表現及搶救措施,重癥患者還要防范有無胎盤早剝、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腦出血、腦水腫、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發生,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和圍生兒病死率,同時注意子癇的護理及產后的護理。綜上所述,重視孕產婦的圍產期保健,加強全面的護理,對于預防、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

[2] 黃荷風.高危妊娠[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274―287.

[3] 姚文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圍生期的護理[J].山西醫藥雜志, 2008(4):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