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局旅游業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我市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并在推進我市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大旅游格局的形成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為進一步推進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發展、規范和提升,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以休閑旅游市場發展需求為導向,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目的,依托農村自然生態、田園景觀、民俗文化和農林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開發農業農村資源,積極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游農家景、享農家樂"為主要特征的農家樂特色村(點),做精做大做強"農家樂"休閑旅游產業。
(二)總體目標:以"綠色、休閑、參與、體驗"為主題,以功能多樣化、投資多元化、發展產業化為重點,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為目標,著眼于農民得利、農村受益,通過政策規劃引導、業主自主經營,把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培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到2015年,發展市級以上不同類型的農家樂村(點)50家以上,新增投資額2億元以上,從業人員2000人,一次餐飲容量1萬人,床位2000個,年接待人數20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
(三)基本原則:堅持農民主體原則。充分利用農村資源,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民群眾參與農家樂開發建設,努力形成政府引導、農民參與、市場運作、多渠道投入的農家樂休閑旅游開發機制;注重引進工商業主投資農家樂開發建設,著力提升農家樂開發經營水平。堅持有序發展原則。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農家樂休閑旅游行業發展規律,強化規劃導向作用,加強行業內部管理,確保我市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布局合理、經營規范、有序發展。
二、加強規劃引導和項目控制
(四)根據我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鎮村建設規劃、生態市建設規劃,結合全市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環境和諧"的原則,年內編制完成市域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充分考慮不同層次消費需求、旅游市場發展趨勢和業主經營能力,按照"資源整合、優勢互補、龍頭帶動"的原則,2009-2012年,在城郊結合部、中心鎮、旅游和環境相對優越區域,培育農家樂龍頭10家。其中*、*、*、*、*、六石、*、*鎮各1家,*鎮郊區2家。提升現有農家樂經營服務水平,培育特色農家樂20家,著力建設山水風光型、勞動體驗型、運動休閑型、休閑垂釣型、水果采摘型、珍禽觀賞型、景點依托型、度假休閑型、鄉村文化型等不同類型與功能的農家樂,避免農家樂建設的類同化。
(五)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必須充分考慮區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堅持資源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并重。注重名勝古跡、古樹名木、森林資源等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和諧發展。嚴格控制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域內農家樂的發展,現在已建的不再擴大。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六)資金扶持。市財政在效益農業項目資金中安排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資金,用于農家樂休閑旅游業規劃編制、農家樂道路水電等配套設施建設、農家樂經營村(點)等級評定和星級經營戶評定、農家樂對外宣傳促銷等方面的扶持獎勵,具體辦法由市農家樂休閑旅游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研究確定;與農家樂建設相配套的農業、林業、水產建設項目的補助由市農家樂休閑旅游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牽頭,市有關部門參與,統一組織驗收,一個口子撥付資金。
(七)金融支持。開展"農家樂"經營戶信用等級評定。各金融機構要根據農家樂信用等級,確定授信額度,解決"農家樂"發展過程中的小額貸款需求。農家樂經營戶擁有的固定資產或受讓林權、并取得合法林權證的,允許辦理資產或林權抵押貸款手續。
(八)土地政策。經批準建設的農家樂特色村(點),其新增的永久性建筑應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并優先安排項目用地指標;其不破壞耕作層或易于復耕的臨時配套設施用地,經村級組織、鎮(鄉)政府、市農家樂休閑旅游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和國土局審核同意后,可作為設施農用地辦理用地手續(涉及林地的,需經林業部門審核同意),不納入農用地轉用范圍,不占用建設用地指標。凡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取得并已確認為經營性的集體建設用地,可采取出讓、轉讓等多種方式有償使用和流轉,用于農家樂項目用地。
(九)設施配套。市有關部門在安排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農業產業化經營、村莊整治綠化、清水河道工程、生態建設、交通工程、農民飲用水工程和水域整治工程等項目時,對列入規劃或取得等級認定的農家樂實行傾斜,解決好農家樂的交通、綠化、用水安全、污水排放、垃圾處理等問題。
四、搞好服務和管理
(十)項目申報。農家樂開發建設實行項目申報管理制度。新建農家樂應符合市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申報項目時需提供項目建設方案和建設規劃圖紙。項目建設方案應包括生活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特色文化和名木古樹、名勝古跡、森林資源保護等內容。需占用林地和土地的,報相關職能部門審批;涉及土地流轉的,應同時提供土地承包合同。
(十一)證照辦理。農家樂經營業主應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辦理相關證照,取得合法的經營資格。農家樂休閑旅游村建立服務中心的,可由中心統一申報辦理。市稅收、衛生、環保、工商、消防等有關職能部門應當提供快捷、優質的審批服務;除法律規定外,不得設置其它審批條件。有關部門應加強對農家樂日常經營活動的業務指導、服務和日常監管,堅決杜絕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對規范經營、信譽良好的經營業主免予年檢。
(十二)等級評定。鼓勵農家樂經營業主、農家樂服務中心按照省、*、*級農家樂特色村(點)評定標準及省農家樂經營戶旅游服務質量星級評定辦法,自愿申報農家樂等級評定和星級質量等級評定;對獲得農家樂等級評定和星級質量等級評定的農家樂業主或農家樂服務中心,將根據東政辦〔2009〕20號文件的規定給予獎勵。對規模較大、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農家樂特色點,經審定后可享受農業龍頭企業待遇。農家樂特色村(點)的等級評定和農家樂經營戶服務質量星級評定實行動態管理。
(十三)人員培訓。市農辦要把農家樂休閑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統一納入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并享受相關政策。市旅游局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農家樂經營業主和從業人員相關旅游知識、服務規范的培訓,不斷提高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水平。市人勞社保部門要在農家樂休閑旅游業中開展技術等級鑒定,對考試合格人員頒發相應技術等級證書。
(十四)宣傳促銷。市農辦和旅游部門要充分利用時令節氣、民俗特產和文化特色挖掘農家樂內涵,加強對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宣傳,通過交易會、促銷會、說明會、懇談會、推介會等方式以及網站等媒體,進行形象設計包裝,展示我市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風采,擴大我市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影響,提高知名度。經市農家樂休閑旅游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審定并依法登記的農家樂經營戶、農家樂服務中心,由市農辦、旅游局提供統一的促銷和旅游市場信息服務。農家樂發展的重點鎮、村和發育較成熟的特色點,列入市旅游局的優秀旅游線路向外地旅行社推薦,統一營銷,擴大市場份額。
五、強化組織領導
近年來,旅游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逐步增強,對城市經濟的拉動、社會就業的帶動、生態環境的改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作用日益顯現。如何加快朔州旅游產業發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以旅游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打造新基地新優勢新朔州,建設自然生態現代宜居的幸福新城做出積極貢獻,是當前我們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朔州市目前擁有各類規模的旅游景區景點80處。其中4A級景區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共有星級飯店9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家,為萬通源大酒店;四星級飯店4家,分別為平朔賓館、圣厚源大酒店、萬通源平魯賓館、玉龍國際大酒店;三星級飯店3家,分別為渤海灣大酒店、光華大酒店、應縣國利假日酒;二星級飯店1家,為應縣金城賓館。旅行社發展到18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家,國際旅行社分支機構2家,持證導游140人。2008年—2010年,朔州市旅游總收入增幅連續保持全省第一;2011年,旅游總收入增幅位于全省第三。旅游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旅游市場整體仍處于起步和初步開發階段,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也未充分發揮。旅游業自身存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產品體系不成熟,缺乏市場主體,缺乏精品線路支撐,旅游品牌建設與營銷推廣不足,旅游人才相對匱乏等問題。
目前,旅游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逐步好轉,朔州旅游業面臨著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旅游業作自身對促進朔州市轉型跨越發展,實現“四化一體東部新區”發展戰略,建設自然生態現代宜居的幸福新城具有重要意義。從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旅游局的調查數據來看,幾乎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都與旅游業有關,尤其是第三產業中的眾多行業,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旅游業的發展。因此,無論是自然生態、文化資源、工礦企業、陶瓷行業、乳品產業,還是城建、環保、林業、農業、發改、土地、交通、衛生、文化、廣電等部門,都可以與旅游業融合做文章。通過發展旅游業可以替代一大批污染重、資源消耗大的傳統產業,有效帶動促進“四化”建設,即通過城鎮旅游化,帶動市域城鎮化;通過工業旅游化,推動工業新型化;通過農業旅游化,推動農業現代化;通過生態旅游化,推動城鄉生態化;最終實現產業旅游化,旅游產業化;城鎮旅游化,旅游城鎮化;生態旅游化,旅游生態化,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升宜居城市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數。
創建“三區三帶”新載體
要強化政府引導,推動景區景點創新體制機制,走自主經營的市場化路子,形成政府調控、行業自律、企業運作、社會參與的發展模式。通過建立廣武邊塞文化旅游區、神海濕地塞外水鄉、西山森林公園三大景區管委會和旅游開發集團,整合優勢資源,壯大市場主體,拓寬融資渠道,帶動生態旅游、影視投資、文化演藝、文化創意、體育休閑等產業門類的全面協調發展。
要打破行政界限,對區域內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進行整體規劃,分類打包,聯合宣傳,形成產業集群化發展態勢。通過開發廣武邊塞民俗風情體驗帶,懷仁、山陰、朔城區西山百里生態走廊觀光帶,桑干河親水休閑度假帶,輔以線路設計、捆綁經營等方式,實現區域內旅游資源共享互補,合作共贏。
圍繞食住行游購娛一體化
要做好“食住行游購娛”的一體化配套,培育內涵豐富、知名度高、吸引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精品旅游景區景點。加快建設應縣木塔、全景右玉兩大5A級景區,將應縣木塔提升5A作為申遺的一項前提工作加以推進。彰顯區域特色,圍繞文化、旅游、城建一體化、創建兩個4A級古城,五個3A級景區,要以歷史文化為引領,以旅游業發展為橋梁,建設朔州老城、井坪古城兩個4A級歷史文化大景區,將懷仁金沙灘、平魯烏龍洞、鳳凰城、北固山,明海湖、大梁水庫打造成3A級景區,以A級景區建設推進城市建設。開發建設要注重城市建筑物的景觀化和特色化,把城市整體打造成特色旅游產品,促進“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發展。
聯手開拓市場,創建合作新格局
要加強區域合作,與大同、忻州融為一體,三市合作,整合資源,打包產品,聯合宣傳,統一促銷,推出晉北旅游精品線路,形成“1+2”區域合作格局,即朔州應縣木塔+大同云岡石窟+忻州五臺山三大世界文化遺產鼎足晉北的格局。其次要將朔州六縣區與忻州的代縣、寧武、偏關融為一體,形成“6+3”旅游產品體系,進一步整合我市旅游資源,輻射帶動周邊市縣旅游業發展,構建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的旅游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旅游產業集聚;動態關聯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沿海地區旅游經濟發展呈現規模擴張、結構優化的特征,已然成為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沿海地區旅游產業要素集聚現象日益凸顯,至2015年54個沿海城市旅游總收入占沿海地區總量的比重高達60%以上,游客規模達到17.72億人次以上。旅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集聚分布,使沿海地區在空間上形成以環渤海、長三角、泛珠三角為依托的區域產業集群。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產生規模效應、成本效應以及競爭優勢,對促進區域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強化旅游產業之間關聯程度、實現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沿海地區旅游產業要素、游客集中分布,使得環境污染程度更加嚴重,區域環境的支持能力降低,脆弱的生態環境又可能阻礙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當前,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必經之路。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全域旅游的戰略發展定位,要求不僅形成滿足游客需求的旅游空間,而且改善目的地居民的生活空間,充分發揮旅游產業集聚優勢,促進以旅游環境承載能力為核心的功能空間、社會空間、生態環境空間的調整和轉變,從而最終實現旅游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研究區域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的作用關系和影響機制,探討承載視角下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模式,以及集聚視角下旅游環境承載力提升路徑,對促進沿海地區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旅游產業集聚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產業集聚產生的動因、測度方法及其外部效應等方面。主要的研究結論認為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對旅游產業集聚的影響較大[1-3],因而,提出計算集聚測度指數,如基尼系數、區位熵等[4-6];進一步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啟示,提出區別集聚規模和集聚程度的計量方法,更準確的測度空間集群的變化特征[7];并指出區域旅游產業集聚能夠促進旅游產業結構優化[8-9],形成區域競爭優勢,進而促進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10-11]。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則側重于基礎理論研究以及實證分析。主要的研究結論認為資源環境承載力、設施承載力、經濟環境承載力及社會心理承載力都會對區域的環境承載力產生影響[12],構成了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各個子系統;針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定量分析,構建了AEM模型和MADTECE模型,測度旅游環境承載力[13-14],分別運用單要素分析法、綜合指標法、模型法等[15-16]等作出相應評價;對不同空間尺度的旅游環境承載力進行了預測分析并提出了優化調控對策[17-19]。對二者的相互關系的研究,主要觀點認為旅游產業的地方性集聚受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制約,且旅游產業發展給環境帶來負面影響[20],旅游產業發展必須與社區經濟環境發展相協調[21]。綜上,既有研究多基于旅游產業集聚和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獨立體系展開,忽略了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的時空分異與相關性,對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的關系研究較為匱乏,且研究尺度大都以景點或社區為主,以中國沿海地區為地理區域的研究更為罕見。基于此,本文探討了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的關聯機理,以中國沿海地區11個省域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評價體系與多指標綜合評價模型對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進行測度,采用區位熵指數測算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考察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時空分異特征,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通過廣義脈沖響應函數及方差分解對二者之間的動態響應關系進行擬合分析,進而從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承載力提升視角提出推進中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區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關聯機理
旅游產業集聚主要是指旅游產業相關生產要素,因在地理空間上鄰近,彼此之間存在關聯性、共通性和互補性,共享資源、信息、設施、市場和政策,從而在效率、效益等方面取得競爭優勢。旅游產業集聚程度可以從結構、布局、效率與發展潛力四個方面來表征,其中,旅游產業結構體現旅游行業部門分層次的比例關系和聯系程度,旅游產業布局反映圍繞旅游資源展開的旅游產業部門的分工特點,旅游產業效率是指一個地區在運用一定的成本之后所能獲得經濟效益,其反映了旅游經濟活動的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比率關系,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則表示在當前的資源與環境背景下旅游產業在未來發展的能力。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下,某個旅游地系統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旅游資源環境承載力、旅游社會環境承載力、旅游經濟環境承載力和旅游生態環境承載力是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四個子系統,其分別代表不同的內涵。旅游資源環境承載力構成了旅游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和根本條件,旅游社會環境承載力表明人口、心理等社會因素對區域旅游發展的反應程度,旅游經濟環境承載力主要反應區域經濟發展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度,旅游生態環境承載力則表示區域旅游發展背景下的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產業集聚能夠產生較強的規模經濟效應,旅游產業集聚能夠實現特定空間內的旅游產業鏈條上各旅游企業的互補整合,提高區域旅游環境承載能力。產業集聚在規模效應的基礎上產生成本效應。旅游企業及相關產業在區域范圍內的集中,形成較為統一的市場,可以迅速容易地獲得市場變化信息,減少時間成本,降低信息獲取成本;產業鏈條上的不同的旅游服務部門可以分享客源,降低營銷成本和市場開拓成本。同時具有相同性質的旅游企業之間競爭更為激烈,這就迫使相關旅游企業進行改革創新,提高旅游服務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區域內部的競爭優勢。而創新技術的運用以及相關知識的擴散又會帶動相關產業部門改革及周邊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技術溢出的帶動作用,增強區域旅游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旅游產業集聚帶來的規模效應、成本效應以及競爭優勢促進區域旅游環境承載能力的提升。同時,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旅游產業鏈不斷完善,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提高,大量游客涌入,對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產生負面影響,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此階段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限制作用突出。政策制約的完善、資源循環技術的應用、生態效率的提高,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負向影響會逐漸緩解,反而進一步促進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與環境承載力的互動發展呈現為“微笑曲線”。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系統之間存在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關系,如圖1所示。
1.旅游產業結構水平依賴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大小。旅游資源是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區域旅游資源的主要類型及旅游資源的質量決定主導旅游產業及支柱產業的選擇。區域旅游資源的稟賦以及對旅游資源的利用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地理環境存在地域分異及自然資源要素分布差異使得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存在差異優勢,影響旅游產業結構。旅游產業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是影響區域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合理的旅游產業結構能夠適應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維持區域旅游資源環境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可持續利用能力。
2.旅游產業空間布局受社會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受旅游資源區位因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政府產業政策的影響,旅游產業在特定空間上呈現集聚分布特征,表現為以目的地旅游資源為中心,各旅游產業部門通過交通線路形成相互關聯的網絡系統。旅游產業網絡系統是開放性的,也包括許多發展旅游所必須的社會非營利因素[22]。故此,旅游產業集聚對目的地居民生活及旅游者活動產生影響,從而改變旅游目的地居民對旅游業態度和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整體感知形象。旅游產業空間布局過于集中或地域分布不均,過度占用旅游目的地交通設施、生活場所及其他公共設施,目的地居民心里容量突破極限,旅游者對目的地的感知滿意度降低,旅游地相關利益群體之間出現矛盾,易導致旅游社會環境承載力失衡,對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3.旅游產業效率應與經濟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旅游產業集聚促使旅游要素向區域中心流動,單位要素投入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實現產出最大化,即提高了旅游產業效率。但旅游產業發展速度應與區域當前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避免過度依靠外資,造成“旅游飛地”現象。若旅游目的地對本地區旅游產品的消費能力不足,則區域旅游經濟的脆弱性增強,承受外部沖擊的能力較弱,區域旅游系統的存續能力[23]不足,限制區域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應注重與當地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不能超越旅游經濟環境承載力的極限。
4.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受制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旅游產業發展潛力是未來階段的潛在動力,也是未來階段旅游產業發展的競爭能力,不僅受到產業內部環境的影響,更加受到外部生態環境的制約。區域旅游產業集聚發展必然依托旅游目的地水、土、植被等各種生態環境要素,適當的要素集聚規模在一定程度上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資金支持,但是聚集過度容易造成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負擔。生態壞境的不可再生性或者再生周期過長,形成“木桶效應”,限制旅游產業發展潛力。旅游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大小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與模型構建
(一)旅游產業集聚測度方法
(四)數據來源
在數據選擇方面遵循客觀性、典型性的原則,選取2001-2012年度我國沿海11個省域的相關數據樣本對旅游產業集聚以及旅游環境承載力加以研究,旅游產業集聚相關指標主要來源于2002-2013年的《中國旅游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建設年鑒》、《中國城市建設年鑒》以及中國統計局網站,旅游環境承載力相關旅游指標數據來源于2002-2013年的《中國旅游統計年鑒》、《中國環境年鑒》、《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以及中國旅游局網站、各省市統計局網站和旅游政務網。
四、實證與結果分析
(一)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承載力水平的時序分異特征
通過區位熵指數計算公式以及綜合指數模型分別對2001-2012年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程度以及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進行測度,結果如圖2所示。總體來看,中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區位熵綜合指數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但各年份沿海地區旅游區位熵指數都大于1,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仍然存在集聚優勢。在2001-2012年間,中國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綜合指數呈現逐年上升態勢,表明中國沿海地區旅游經濟發展后勁較強,旅游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由此可知,沿海地區整體在持續的旅游產業集聚優勢情況下,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不斷提升,但是二者之間在各省域空間上存在的差異需進一步分析。
(二)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承載力水平的空間分異特征
為揭示沿海地區各省域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在空間上的差異或關聯特征,借鑒人口經濟一致性系數[26]方法,構建集聚程度-承載能力相關指數(Coupling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Capacity,簡稱CIC指數),反映各個沿海市區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的差異性或一致性,CIC系數=各省域旅游產業區位熵綜合指數占沿海地區總和比重/各省域旅游環境承載力綜合指數占沿海地區總和比重。利用ArcGIS軟件分別對2001年、2006年及2012年的CIC指數進行對比分析,得到沿海地區各省域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空間差異性演變過程,如圖3所示。在2001年,屬于較高程度差異及高程度差異的省份包括天津、上海和海南,這些省份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與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之間的差異較大,旅游產業集聚優勢明顯,而旅游環境承載力則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由于河北省和山東省在2001年并未形成旅游產業集聚優勢,且兩省的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較低,因此處于不協調的低程度差異階段。到2006年,較高差異程度的省域消失,較低程度差異的省域數量增加,至2012年,約54%的省域為低程度差異省域,37%的省域成為較低程度差異省域,僅有上海市處于較高程度差異的類別當中。此階段,進入低程度差異的省域主要有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這些省域的旅游產業集聚優勢較為明顯,同時旅游環境承載力不斷提升,發展成為相對協調的低程度差異階段。
(三)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承載力的關聯作用分析
對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進行擬合回歸,以確定二者之間是否存在關聯作用。為防止出現偽回歸現象,在建立VAR模型之前,本文通過Eviews6.0軟件運用ADF方法(The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對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變量Inc和環境承載力變量Cap進行單位根檢驗,判斷其平穩性,并根據赤池信息準則確定最佳滯后階數。在進行ADF檢驗之前,分別觀察Inc和Cap的隨時間發展的變化趨勢,可以發現序列Inc和Cap偏離零值,并且隨著時間的變化有明顯的增長或下降趨勢,故此兩個變量在檢驗過程中同時選擇截距項和時間趨勢項。通過檢驗結果可以看出(見表2),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變量Inc和環境承載力變量Cap原始序列的檢驗統計量大于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因此接受原假設,即兩個序列為非平穩序列。進而對旅游產業集聚變量Inc和沿海地區環境承載力變量Cap原始序列分別進行一階差分,得到ΔInc和ΔCap,并對二者進行單位根檢驗,ΔInc和ΔCap的ADF檢驗統計表明其存在單位根,為非平穩序列。故此需要對序列分別進行二階差分,得到ΔInc(2)和ΔCap(2),檢驗結果表明ΔInc(2)在1%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旅游產業集聚變量的二階差分序列為平穩時間序列,而ΔCap(2)的ADF檢驗統計量在5%的顯著水平下通過檢驗,表明旅游環境承載力變量二階差分序列為平穩時間序列,所以旅游產業集聚變量Inc和旅游環境承載力變量Cap為二階單整,可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進行擬合分析,且可以繼續進行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
(四)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承載力的動態效應研究
采用廣義脈沖響應函數,進一步探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當前及未來的動態變化態勢。其基本思路是確定擾動項的影響是如何傳播到各變量的,即在影響因素擾動項上加上一個標準差沖擊,對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和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當前值和未來值帶來的動態影響。圖5是基于VAR(3)模型的廣義脈沖響應函數曲線,本文選取的滯后區間為20。
第一,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對自身進行一個標準差沖擊后,產生持續正向響應,并且這種正向相應在第十期之后呈現平穩態勢。旅游環境承載力對自身擾動項的沖擊反應較為迅速,首期響應大約在0.3%左右,到第二期迅速上升到0.5%,到第三期又有所回落,從第四期開始波動幅度不斷減小。這表明區域旅游承載能力的提高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效應,較強的旅游環境承載能力促進區域旅游產業部門數量的增加,擴大居民參與旅游相關產業的范圍,提升區域旅游接待能力,增強旅游經濟發展潛力,對區域旅游環境承載力產生新的正向沖擊。
第二,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對來自旅游產業集聚的擾動響應程度較大,且為正向響應。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一個標準差沖擊立即作出反應,并在第二期形成1.5%左右的響應,并在第三期迅速回落,并以波動狀態持續發展,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變化形成波動性發展特征。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夠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產生正面影響,促進旅游承載能力的提高。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的集聚發展形成規模型區域,產生規模效應,短期內迅速提升旅游環境承載力,但經濟主體的不斷涌入也給區域自然和社會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導致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正向效應下降,而經過區域發展的“內化”過程后,旅游產業集聚促進區域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規劃,增強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存續能力,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突出,進一步提升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能力。
第三,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對于來自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擾動做出較為遲緩的響應,在第二期呈現負向響應并發展到極致,為-0.1%左右,到第三期轉為正向響應,到第五期又轉為負向響應,之后沿海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負向效應程度不斷減弱,并逐漸收斂接近于0,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存在制約作用。旅游產業集聚發展依托于區域旅游資源環境,而區域旅游生態資源的脆弱性、地方保護主義政策等都會抑制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維持區域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堅持適度開發的原則,并注重對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保護,但隨著創新技術的應用以及旅游產業變革的深入,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制約作用趨弱。
第四,旅游產業集聚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差的沖擊首期產生了正向響應,在第二期迅速轉為負向響應,并于第三期轉正,旅游產業集聚對自身產生正負交替的影響,并隨時間推移逐漸穩定。自21世紀以來,沿海地區旅游產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增長,推動沿海省域旅游基礎服務和配套設施的完善,旅游企業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產生集聚現象,但是集聚也會帶來更為激烈的競爭,淘汰落后企業,兼之環境的制約作用,旅游產業的集聚程度會有所下降,隨著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的顯著,產業集聚程度則會進一步提升。
進一步通過方差分解將旅游產業集聚(Inc)和旅游環境承載力(Cap)的變化分解為與之相關的組成部分,分析每個內生變量對此變化的貢獻程度,以評價內生變量的重要程度。表5左側為旅游產業集聚(Inc)的方差分解結果,在第一期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只受其自身波動的影響,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在第二期才顯現出來,且隨時間的推移影響程度不斷提高,但整體變化幅度較小。雖然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的沖擊影響程度并不是很強烈,但結合脈沖響應函數值,可以看出沿海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存在制約作用,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要適應旅游環境承載能力要求,否則不利于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雖然旅游產業集聚對自身沖擊影響反應較大,但是也不能忽視旅游環境承載力的作用。表5右側為旅游環境承載力(Cap)的方差分解結果,結果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影響要大于旅游環境承載力對自身的影響,且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發展趨勢,從第一期的61%增長到第二期的86%,后緩慢下降。整體來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貢獻程度顯然要比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貢獻程度大得多。根據脈沖響應函數值可以看出,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夠對環境承載力產生積極的影響,且影響程度較強。
五、結論及建議
本文基于對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程度及旅游環境承載力綜合指數進行測度的研究基礎上,利用2001-2012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旅游產業集聚及旅游環境承載力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及因果關系檢驗,從而構建VAR(3)模型,并進行相關分析,探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的動態作用關系,得到如下結論:
1.沿海地區整體旅游產業集聚程度呈現緩慢下降趨勢,但是集聚優勢依然明顯。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不斷提升。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與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的空間差異隨時間推移不斷減小,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較高而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較低的省域數量逐漸減少,各省域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與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具有同向發展趨勢,且逐漸向協調的低差異程度階段發展。
2.協整檢驗與格蘭杰因果檢驗顯示,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關系,且二者之間為雙向因果關系,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的增加會促進區域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提升,而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的提升也能為旅游產業集聚提供環境保障,促進產業集聚的發展。
3.基于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有較強的正向影響,且影響程度較為平穩。從長期來看,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產生持續的負向影響,但影響程度不斷減弱。旅游環境承載力對自身沖擊產生正向響應,而旅游產業集聚對自身的影響先為正向響應后為負向響應,呈現波動狀態。預測方差分解結果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預測方差的貢獻水平較高,且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發展趨勢,而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預測方差的貢獻水平較低,但是呈現逐漸上升趨勢。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充分發揮旅游產業集聚優勢,注重產業空間布局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加強區域分工和協調發展機制的建立,對于旅游環境承載力差的地區施行限制開發、建立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機制。轉變部分省域旅游產業集聚程度高、旅游環境承載力弱的狀況,促進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依靠科技進步推動旅游產業活動與環境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以實現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帶來的正向效應,提高區域旅游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綜合系統的支持能力。
其次,注重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旅游環境承載潛力的整體提升,基于可持續承載視角下,打造網絡化、整體化和生態化的區域旅游集聚發展模式。將分散的旅游企業和相關產業協調優化為旅游產業生態鏈,形成旅游產業集群化和生態化,從而建立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將負的外部效應轉化為內部的循環,以促進旅游產業經濟的內生性增長。
最后,通過對優化沿海地區旅游資源組合、提高旅游資源知名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旅游者的生態意識等手段不斷增強旅游環境承載能力,降低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制約作用。同時也要發揮旅游產業集聚形成的規模效應、成本效應以及知識溢出效應,提升旅游經濟環境承載能力以及社會環境承載能力,最終實現沿海地區旅游經濟增長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
參考文獻:
[1] Pamela J,McRae-Williams. Wine and Tourism: Cluster Complementar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New Zealand Tourism and Hospital Research Conference 2004,Wellington.
[2] Julie Jackson,Katherine Ea-sterling. Growing South Carolina′s Tourism Cluster[J].Business &Economic Review,2006,(6):15-20.
[3] Sara Nordin. Tourism Clustering& Innovation-Paths to Economic Growth & Development[EB/OL].http://etour.se,2009-12-12.
[4] 邴振華,高峻.長三角區域旅游產業集聚水平研究[J].旅游科學,2010,24(1):86-94.
[5] Glenn Ellison,Edward L.Glaeser.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 Does Natur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311-316.
[6] David B Weaver and Laura J Lawton. Visitor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duct Integration in an Australia Urban-Rural Fring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4,2(42): 286-296.
[7] Mori,Tomoya,Smith,Tony E.A probabilistic modeling approach to thedetec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4,14 (3):547-588.
[8] Sara Nordin. Tourism Clustering and Innovation-Paths to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D].European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e.Mid-Sweden University,2003(14):1-85.
[9] Julie Jackson.Developing Regional Tourism in China:The Potential for Activating Business Clusters in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J].Tourism Management,2005(2):1-12.
[10]王兆峰,楊琴.旅游產業集群與經濟發展研究――以張家界旅游產業為例[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9,30(6):93-98.
[11]劉佳,張佳佳.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4,30(3):73-78.
[12]Alexis and Saveriads. Establishing the social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for the tourist resorts of the east coast of the republic of Cyprus [J]. Tourism Management,2001(21): 147-156.
[13]Tony Prato. Modeling Economics: carrying capacity for national parks.[J].Ecological,2001,39(3):321-331.
[14]Steven Rlawson,Robert E.Manning Waetal. practive monitoring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in Arches National Park:an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imulation
modeling.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3):305-313.
[15]劉偉.海島旅游環境承載力及開發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16]張林博.廣州白云山風景區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
[17]章錦河,張捷.旅游足跡生態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J].地理學報,2004,59(5): 763-771.
[18]文傳浩,楊桂華,王煥校.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初步研究[J].農業環境保護,2002,21(4):365-368.
[19]趙志友,馮城城,周家婷等.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以九寨溝景區為例[J].中國水運,2008,6(1): 210-211.
[20]劉春濟,高靜.中國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變動趨勢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205(11): 68-75.
[21]Ainhoa Urtasun,Isabel Gutierrez.Tourism agglome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welfare: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Spanish case[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901-912.
[22]申葆嘉.從“從旅游產業的范圍和地位”想起的[J].旅游學刊,2007(11):5-6.
[23]韋惠蘭,劉晨燁.經濟承載力初探[J].綠色經濟,31-34.
[24]張廣海,劉佳.中國濱海城市旅游開發潛力評價[J].資源科學,2010,32(5):899-906.
[25]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267-318.
[26]封志明,劉曉娜. 中國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空間一致性研究[J]. 人口與經濟,2013(2): 3-11.
Research on Associated Action between Tourism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and Carrying Capacity Ascension in China′s Coastal Regions
LIU Jia, WANG J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關鍵詞]資源優勢;徽州文化;資源整合;創新旅游;大黃山大旅游;世界級品牌旅游目的地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0-0121-02
1 皖南旅游資源的現狀分析
1.1 旅游市場分析
毗鄰“長三角”,承接皖江開發地帶,市場廣闊。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安徽沿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
“皖江城市帶”及周邊區域消費市場廣闊。皖江城市帶處于我國人口密集、消費需求較大的最靠近東部的中部地區,以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千米覆蓋上海、江蘇、浙江等七省一市,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消費潛力巨大。
1.2 旅游資源分析
皖南旅游資源豐富,資源價值高,集群效應好,徽文化底蘊深厚。區域內不僅有天下第一黃山(同時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有“蓮花佛國”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牯牛降,還有集太湖山水、漓江風情于一體的太平湖;新安江兩岸風光旖旎,齊云山與黃山南北向望。山水自然風光無與倫比。
皖南文化底蘊同樣博大精深。區域內的古徽州區以文風昌盛,才俊輩出而著稱于世。特別是明清之際,徽商崛起,更促進了區域文化的發展。“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代相傳頌。新安書畫、新安醫學、徽派刻篆、徽派版畫、徽派建筑以及徽戲、徽州文房四寶等,形成文化特有的風格和傳統,也派生出燦若繁星的人文古跡。如今,徽學與藏學、敦煌學并稱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三大區域文化。區域內是我國古村落最為集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有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地區之一。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遞)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造型獨特并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1.3 存在問題不足
但是皖南旅游開發存在不少問題。現狀是綜合開發水平不高,如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產業鏈延伸、人才素質等方面存在不足,加上交通基礎設施致使接待能力有限,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發展可持續性受到威脅,皖南旅游產業大發展受到阻礙。
2 皖南旅游產業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2.1 做大做強黃山品牌,發展大黃山大旅游格局
(1)首先擴大黃山城市影響力,實現城市品牌營銷。可以定期促進舉辦國際性旅游會議。如“中國旅游文化藝術節”、“全球旅游創意研討會”、“國際經濟高峰論壇”等特種會議。邀請業內精英、國內外旅游專家、世界知名旅游企業CEO來參加,力求擴大黃山旅游大品牌的影響力,同時宣傳皖南旅游。
(2)每年舉辦“中國(黃山)慈善公益事業高峰論壇”。邀請著名的國際國內明星,慈善家,殘疾人協會,紅十字協會和相關部門的領導來黃山討論公益事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所面臨的難題。依靠他們的魅力宣傳黃山,吸引各國媒體報道,也樹立了黃山的公益形象。
(3)城市市容環境和公共服務設施等配套設施全面更新升級。打造園林城市使游客來到黃山感到親切、舒服、干凈、整潔、綠化、古典、多元化但不乏國際視野。老的設施要在不改變原貌的情況下實現升級換代。這方面西安古城改造工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2 區域內資源優化組合,品牌共鑄,發展互動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皖南旅游依托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資源和底蘊,并積極挖掘區域內佛、道、紅色文化資源,實現旅游多元化。如與江西婺源共同開發徽州古鎮游、鄉村游,連同婺源整合古鎮游路線,共同開發徽州文化區,實現共贏。再如開展紅色旅游方面可與蕪湖安慶池州方面資源重組,打造并推廣宣傳紅色旅游精品路線,與實現沿江聯動,共享發展。
2.3 品牌意識,以品牌經營為導向,注重大黃山旅游格局的整體形象維護
以“大美黃山,古徽新韻”制作大黃山大旅游宣傳片,通過各種媒體播放宣傳片。
首先,宣傳片要開放富有情致,體現深厚徽文化。
其次,大黃山旅游走出去戰略。根據各旅游市場國的情況來制作片子。亞洲歐美的政治背景,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都不同,宣傳片也應考慮到。
最后,可向全球公選黃山旅游大使(形象代言人)。向全球發出公選的條件,最好是選拔性比賽,比賽的場地選在黃山或周邊有潛力的自然風景區。
2.4 創新意識,發展創意旅游、特色旅游
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
(1)如祁門縣內牯牛降和安慶潛山縣天柱山可依靠其“國家地質公園”的優勢,發展森林旅游、生態旅游,并積極打造夏令營訓練基地。依靠該地山水發展精品夏令營訓練基地,開展促銷,向全國的中小學發出邀請。但是開展之前必須有精心的組織和策劃(確保創新,科技,綠色,人文,安全,放心)。
(2)太平湖介于黃山、九華山之間,北距佛教圣地九華山南大門30千米,南距“國之瑰寶”黃山北大門30千米,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太平湖旅游資源豐富,湖光山色得天獨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連綿,水風姿綽約,島嶼散落如珠,被譽為“黃山情侶”、“中華翡翠”、“世界明珠”、“東方日內瓦湖”的美稱。可根據地理位置優勢發展會議旅游,濱水休閑游。
2.5 發展以“生態莊園”為主要模式的生態經濟,綠色經濟,幸福經濟
生態莊園是以生態代替死態,以凈化解毒代替污染中毒,以利他奉獻來替代自私貪婪,以自然純凈美善的生態莊園代替人造污染的死態毒莊園。英國的羅森戴爾莊園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
蕪湖馬鞍山等城市根據城市人口眾多,且馬鞍山號稱“南京后花園”,其地緣優勢加上文化親和力,可因地制宜發展這種生態莊園,發展低碳經濟旅游,打造體驗性鄉村游基地,吸引長三角客源但打出的品牌依然是大黃山旅游品牌。
2.6 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人員素質,提供高品質的旅游服務
從業人員的高素質和高品質的服務無疑是最好的宣傳廣告。微笑服務,細心周到,對游客出現問題及時耐心的排查解決,讓旅行成為心情之旅,自然之旅,和諧之旅。
2.7 打響打亮文化品牌,發展影視基地項目、名人故居游
(1)黟縣影視拍攝基地項目,總投資達1億多美元,將建設一個融影視拍攝與制作、游覽觀光、文化考察、休閑度假、商務會議、民俗展示、文化演藝及教學實習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基地。
(2)李鴻章、故居項目擬在原址處恢復仿造李家大祠堂、家廟、庭院、墓碑和故居等相關設施,總投資為4286萬美元。
(3)紫蓬山動漫產業園項目占地總面積為200畝,總投資約2857萬美元。由研發制作中心、展示交易中心、教育培訓中心等組成,集生產、經營和項目研發為一體,從事卡通動漫制作,電子音像制品制作等業務。
(4)趙樸初文化公園項目位于安慶市太湖縣,總投資約2143萬美元。目前一期工程樸公樹葬地項目已經完成。
(5)張恨水文化園項目位于安慶市潛山縣,占地16.67公頃,總投資2143萬美元,文化園主要分為陳展區和服務區,陳展區包括張恨水全身主體塑像、紀念館、故居群(仿)、小說精品主要人物蠟像館、詩聯碑林、恨水聰明泉與心遠亭、張恨水墓園。
參考文獻:
[1]找回黃山之魂:“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區胎動”[EB/OB].21世紀經濟報道,2010-4-2
關鍵詞:資源優勢;徽州文化;資源整合;創新旅游;大黃山大旅游;世界級品牌旅游目的地
1 皖南旅游資源的現狀分析
1.1 旅游市場分析
毗鄰“長三角”,承接皖江開發地帶,市場廣闊。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安徽沿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
“皖江城市帶”及周邊區域消費市場廣闊。皖江城市帶處于我國人口密集、消費需求較大的最靠近東部的中部地區,以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千米覆蓋上海、江蘇、浙江等七省一市,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消費潛力巨大。
1.2 旅游資源分析
皖南旅游資源豐富,資源價值高,集群效應好,徽文化底蘊深厚。區域內不僅有天下第一黃山(同時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有“蓮花佛國”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牯牛降,還有集太湖山水、漓江風情于一體的太平湖;新安江兩岸風光旖旎,齊云山與黃山南北向望。山水自然風光無與倫比。
皖南文化底蘊同樣博大精深。區域內的古徽州區以文風昌盛,才俊輩出而著稱于世。特別是明清之際,徽商崛起,更促進了區域文化的發展。“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代相傳頌。新安書畫、新安醫學、徽派刻篆、徽派版畫、徽派建筑以及徽戲、徽州文房四寶等,形成文化特有的風格和傳統,也派生出燦若繁星的人文古跡。如今,徽學與藏學、敦煌學并稱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三大區域文化。區域內是我國古村落最為集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有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地區之一。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遞)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造型獨特并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1.3 存在問題不足
但是皖南旅游開發存在不少問題。現狀是綜合開發水平不高,如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產業鏈延伸、人才素質等方面存在不足,加上交通基礎設施致使接待能力有限,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發展可持續性受到威脅,皖南旅游產業大發展受到阻礙。
2 皖南旅游產業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2.1 做大做強黃山品牌,發展大黃山大旅游格局
(1)首先擴大黃山城市影響力,實現城市品牌營銷。可以定期促進舉辦國際性旅游會議。如“中國旅游文化藝術節”、“全球旅游創意研討會”、“國際經濟高峰論壇”等特種會議。邀請業內精英、國內外旅游專家、世界知名旅游企業CEO來參加,力求擴大黃山旅游大品牌的影響力,同時宣傳皖南旅游。
(2)每年舉辦“中國(黃山)慈善公益事業高峰論壇”。邀請著名的國際國內明星,慈善家,殘疾人協會,紅十字協會和相關部門的領導來黃山討論公益事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所面臨的難題。依靠他們的魅力宣傳黃山,吸引各國媒體報道,也樹立了黃山的公益形象。
(3)城市市容環境和公共服務設施等配套設施全面更新升級。打造園林城市使游客來到黃山感到親切、舒服、干凈、整潔、綠化、古典、多元化但不乏國際視野。老的設施要在不改變原貌的情況下實現升級換代。這方面西安古城改造工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2 區域內資源優化組合,品牌共鑄,發展互動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皖南旅游依托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資源和底蘊,并積極挖掘區域內佛、道、紅色文化資源,實現旅游多元化。如與江西婺源共同開發徽州古鎮游、鄉村游,連同婺源整合古鎮游路線,共同開發徽州文化區,實現共贏。再如開展紅色旅游方面可與蕪湖安慶池州方面資源重組,打造并推廣宣傳紅色旅游精品路線,與實現沿江聯動,共享發展。
2.3 品牌意識,以品牌經營為導向,注重大黃山旅游格局的整體形象維護
以“大美黃山,古徽新韻”制作大黃山大旅游宣傳片,通過各種媒體播放宣傳片。
首先,宣傳片要開放富有情致,體現深厚徽文化。
其次,大黃山旅游走出去戰略。根據各旅游市場國的情況來制作片子。亞洲歐美的政治背景,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都不同,宣傳片也應考慮到。
最后,可向全球公選黃山旅游大使(形象代言人)。向全球發出公選的條件,最好是選拔性比賽,比賽的場地選在黃山或周邊有潛力的自然風景區。
2.4 創新意識,發展創意旅游、特色旅游
1.加強文化宣傳力度,解決壽縣古城旅游業知名度問題
文化宣傳的力度會提高當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實地游覽觀光;旅游業發展也會促進人們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可以把加強文化旅游產業宣傳促銷作為發展壯大旅游產業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在主要客源地要積極參加或舉行旅游商品展銷會,在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等人流集散中心展示本地旅游商品的精品,在旅游黃金周期間,集中策劃宣傳報道,開辟旅游專欄,采取廣告、微博、微信等形式開展宣傳營銷工作,從而提高壽縣古城旅游的知名度,增強對外的影響力。同時加強廣告宣傳促銷也是十分重要,如在電視、廣播、計算機網絡、報刊雜志中設置專門的旅游商品宣傳窗口,在各機場、賓館、旅游景點發放宣傳手冊等。
2.科學設計旅游路線,解決游客游的問題
壽縣2000多年的歷史,留下了大量地上和地下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存,其中以古文化最有特色,整理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經濟,從資源存量來看文化產業應是壽縣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時在當下,我們可以根據這些不同的文化和遺址,科學設計一個或多個合理的旅游計劃和精品旅游路線,可以讓景點更加具體、更加一目了然,以解決游客看什么,怎么去看,有什么值得去看的問題,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可不能讓游客來了,只知其壽縣古城,不知其壽州文化。在旅行路線上可以考慮設計,從南門(門里人)――留犢祠巷(壽州歷史文化陳列館、時公祠)――清真寺(千年銀杏、阿訇講經)――楚文化博物館(出土文物、民間收藏)――孔廟(儒學圣地、民俗表演)――西街、東街現代購物中心――箭道巷地方土特產一條街――報恩寺(佛教道場、千年銀杏、泥塑十八羅漢)――東門(淝水之戰遺址、人心不足蛇吞象)――游東門至北門古城墻(陸路或水路)――北門(蕪梁廟、劉仁贍死節守城)――八公山森林公園(淮南王劉安、八公山豆腐、道教群)形成環路,務必出于游客的角度考慮,避免游客出現重復路線的問題,為游客節省在路途上花費的時間,為游客提供舒適的旅游環境。
3.打造特色美食街,解決游客吃的問題
“吃在壽縣”,這是我們壽縣人引以自豪的,就連外地人也是充分認可的。且不提各類名師名廚,單就壽縣城的小吃來講,就百味紛呈,讓人目不暇接。這里不僅有老一套的燒餅、火燒饃、油條、包子、水餃、餛飩,還有翻新的油酥餅、鍋貼餃、千張辣卷、“旺雞蛋”、臭豆腐備受人們垂青,其中牛肉湯、鹽水鵝、廷龍瓜子、夜市火鍋、烤白芋、拉面、蛋炒飯、螺螄頭、八寶粥等小吃更是美味。當然這里也有許多外來落戶的風味小吃,如云南米線、蘭州拉面、淮北涼皮、阜陽大饃等,既保存了原有風格,又加入了本地口味。更不屑說頗具本土特色的麻辣串、糯米藕、炒油面以及打上古城烙印的大救駕、八公山豆腐。近些年來,隨著古城旅游業的發展,到古城參觀考察、憑吊懷古的日漸增多。許多外地人可以說就是慕名壽縣小吃而來,踴躍走進閭巷街坊。所以我們務必打造或興建一條或多條具有壽州文化特色的美食街、小吃街,這樣定會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來。當游客走在壽州古城內,品味特色美食,遙思湮遠古風,也會別有一番情趣和味道吧。
4.規劃名特土產商貿城,解決游客購的問題
游客出來游玩,該看的看了,該吃的吃了,該游玩的也玩了,總會想著在離開的時候帶點什么回去,是留著紀念也好,送親朋好友也罷,其當地的名特土產、工藝品以及具有文化特色的藝術品應是游客最理想的選擇,這方面在壽縣文化歷史名城的大背景下很具有優勢,因為壽縣當地的名特土產特別多,比如:八公山豆腐、壽縣“大救駕”、廷龍瓜子、安農水蜜桃、壽縣草莓、壽州粉皮、郝圩酥梨、瓦埠湖銀魚、瓦埠湖白蝦、板橋草席、淮王魚、壽州香草、壽州紫金石、壽柴胡、老罐嘴、毛刀魚、州白菜、壽州辣椒絲、楚都貢酒、正陽關香干、正陽蒿子、正陽名肴鮮子等。但我們卻沒有形成規模和市場,游客來了很難找到在什么地方購買或是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夠買的到貨真價實的物品,所以我們有必要規劃一座名特土產商貿城,可以開發工藝紀念品系列(獨特出土文物的復制品系列、地方手工藝紀念品系列)、土特產品系列(湖鮮產品系列、豆腐產品系列)、日常用品系列(印有壽縣旅游標志的毛巾、背包、旅行袋、傘、旅游鞋等系列)等旅游產品。打造仿古一條街,定位歷史文化一條街,規定業態范圍,讓經營書畫、奇石、花鳥蟲魚,以及文化相關的經營者都能進駐,來解決游客購的問題。
5.改進住宿設施環境,解決游客住的問題
論文摘要: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能夠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解自己文化和他人文化的機會,能夠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師是影響多元文化課程實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探討教師在多元文化課程實施中課程意識缺乏、多元文化專業能力薄弱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樹立多元文化理念、培植教師多元文化專業能力、構建多元文化學校環境等對策,有利于我國民族地區多元文化課程的發展。
一、對多元文化課程的理解
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的迅猛發展,各國各民族的交流與發展空前繁榮,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影響、沖突與融合日益激烈。在這種背景下,旨在促進多元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多元文化課程應運而生。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統一國家,因而,在我國實施多元文化課程就在于將各民族文化中的精華有機融合到學校課程之中,實現各文化之間的對話、溝通;在于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解自己文化和他人文化的機會,不斷提高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于以課程知識為載體,肯定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元價值選擇,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和社會公平正義。
二、教師對多元文化課程實施的影響
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就是將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通過課程付諸實踐,以此來達到提高學生多元文化世界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促進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目標。在這過程中,教師是直接參與并起主導作用的多元文化課程實施者,教師在課堂內所具有的權威性和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使之能夠協調影響多元文化課程實施的各種因素,使他們產生最大合力來保障多元文化課程的有效實施。此外,教師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1]因而,在多元文化課程實施中,教師時刻能以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和扎實的知識儲備來理解多元文化課程,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多元文化社會的適應能力,推進多元文化課程的發展。
三、教師實施多元文化課程的問題
(一)多元文化課程意識缺乏
在全球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我國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基本上保留在原有的、自上而下的課程實施方式。教師被排除在課程決策和管理之外,沒有充分的發言權,這就使得教師對多元文化課程的認識非常膚淺,多元文化課程意識淡薄。有學者以“壯鄉教師對多元文化課程的了解程度”為例,做問卷調查得出:壯鄉教師對多元文化課程了解和了解很多的不足10%,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同樣存在這種狀況。[2]更有甚者,即使有些教師認同實施多元文化課程有益于學生的發展,也會對多元文化課程提出質疑,認為實施多元文化課程與提高升學率存在矛盾,并最終依據應試教育的現實要求來教學。
(二)角色定位錯亂
在多元文化視域下,教師作為多元文化課程實施的中堅力量,應該把握好自身角色定位。審視現狀,在目前我國民族地區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角色定位仍然局限于主流文化知識的傳授者,忽視了教學的創造性。在師生關系中仍然強調教師的權威,忽視了師生平等對話,師生合作缺乏。教師角色定位錯亂,以片面追求升學率、達標率等為目標,這就使得教學缺乏活力,師生關系不和諧,以至于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受阻。
(三)教師多元文化專業能力薄弱
班克斯認為實施多元文化課程的教師必須具備四種知識范疇:(1)有關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典范的知識;(2)有關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概念的知識;(3)主要族群團體的歷史文化知識;(4)相關教學法的知識。[3]可見,具備多元文化知識是教師有效實施多元文化課程的關鍵。但是在實際中,教師多元文化知識儲備明顯不足,再加上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固守傳統的思維方式以及自身經驗缺乏等原因,使得教師對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生活經驗、學習風格和發展需要不了解,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舉步維艱。
(四)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教學評價體系是否完善關系到能否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實施多元文化課程的積極性與創新性。雖然我國民族地區現行的多元文化課程教學評價體系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民族文化差異的重視,堅持發展性評價取向,但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仍然成為了教師教學質量考核的重要標準,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能力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這就使得教師參照學校的評價體系按部就班地學習課本知識,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喪失了多元文化課程實施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五)實施多元文化課程的氛圍不濃厚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性別、族群、社會階層、宗教的教職員工和學生所共同組成的團體。[4]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必須要有良好的多元文化學校氛圍做保障。但是在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交通通訊等較為落后,以至學校多元文化環境氛圍閉塞,缺乏與外界文化的交流,學生的多元文化理解力偏低,這就嚴重阻礙了教師實施多元文化課程。 轉貼于
四、提高教師多元文化課程實施能力的對策
(一)樹立多元文化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向導。多元文化理念是推進多元文化教育和實施多元文化課程的根本理論依據。在我國多元文化社會中,樹立多元文化理念就在于要求教師能夠積極主動地去了解、鑒賞本民族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歷史淵源與文化精粹,從各種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之中認識多元文化的價值,形成民族文化互尊的意識;在于要求全社會消除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偏見,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民族情感,將多元文化推廣到一個更高、更遠的視覺,為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構建一個多元文化理念環境。
(二)轉換教師角色
在多元文化視角下,轉換教師角色就是要求轉換教師觀念、態度、知識、技能和行為,對教師角色進行重新定位,以期達到多元文化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的發展為本,充分關注每個學生,把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目標,使教師角色實現由主流文化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轉變。特別是在師生關系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習主體,教師要理解信任、尊重愛護每一個學生,充分了解和研究學生各方面的需要,以平等的身份來實施多元文化教學,實現教師角色由教學權威者向文化知識的解說者和平等的對話者轉變。
(三)培植教師的多元文化專業能力
教師的多元文化專業能力是推進多元文化課程穩步發展的保障。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把實施多元文化課程視為自身發展的機遇,深入了解多元文化課程,積極儲備多元文化知識和技能,積累更多地課程實施經驗。要培植教師的多元文化專業能力,筆者認為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通過開辦多元文化教師短期培訓班、組織多元文化教育管理及教學改革的經驗交流會、到基層掛職鍛煉等多種措施,使教師接觸、體驗不同的民族文化,掌握特殊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除培訓之外,還需讓教師到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學校去學習和實踐,進行實地調研,不斷培養提高教師把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的能力,不斷促進教師多元文化課程實施經驗的增長。
(四)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體制、教學管理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就迫切需求改革傳統的評價方式,使評價向多元化發展。多元評價體系的建立,首先,要求建立一個多角度的評價標準,使評價體系標準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還關注學生的文化素養;不僅關注教師的教學水平,還關注教師對多元文化課程的了解。其次,還需有多元評價主體,在評價過程中充分調動專家學者、學校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區成員等的參與來保證評價的科學性。此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和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該把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顯性評價與隱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設置彈性評價體系,滲透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對多元文化的理解。[5]
(五)構建多元文化學校環境
一個學校多元文化環境氛圍、硬件設施是否滿足多元文化課程實施的需要,教學理念、管理理念是否能滲透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對教師實施多元文化課程有重大影響。因此,多元文化學校環境的營造,應該包括學校政策、學校文化、課程設計、教學策略、語言策略、小區參與、輔導與咨詢、測驗與評量、教職員工態度與信念、校園環境的布置等方面。[6]這樣才能使學校環境做到全面性規劃與改革,符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此外,學校還應該通過為教師提供各種物質上的資助、技能上的輔導以及精神上的鼓勵和認可,更好地幫助教師有效實施多元文化課程。
多元文化課程重視并尊重每一種文化,強調文化的主體性、差異性與互補性,對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有重要影響。因而以積極的態度改進提高教師的多元文化課程實施能力意義重大。
注釋:
[1]張華,石偉平,馬慶發.課程流派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2][5]龐麗.多元文化課程實施中教學方式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第一條為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加強旅游規劃管理,提高旅游規劃水平,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編制和實施旅游發展規劃,應當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編制旅游開發建設規劃應當服從旅游發展規劃。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發展項目建設,應當符合旅游發展規劃的要求。
第四條旅游發展規劃應當堅持可持續發展和市場導向的原則,重視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點、合理利用,提高旅游業發展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
第五條國家旅游局負責全國的旅游發展規劃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發展規劃的范圍
第六條旅游發展規劃市根據旅游業的歷史、現狀和市場要素的變化所制定的目標體系,以及為實現目標體系在特定的發展條件下對旅游發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條旅游發展規劃應當確定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業發展目標,擬定旅游業的發展規模、要素結果與空間布局,安排旅游業發展速度,指導和協調旅游業健康發展。
第八條旅游發展規劃一般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長期規劃。
第九條旅游發展規劃按照范圍劃分為全國旅游發展規劃、跨省級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地方旅游發展規劃。
第十條不同層次和不同范圍的旅游發展規劃應當相互銜接,相互協調,并遵循下級服從上級、局部服從全局的原則。
第三章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
第十一條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應當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為依據,與經濟增長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相適應。
第十二條旅游發展規劃應當與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有關區域規劃相協調,應當遵守國家基本建設計劃的有關規定。
第十三條旅游發展規劃應當與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化宗教場所、文物保護單位等專業規劃相協調。
第十四條國家旅游局負責組織編制全國旅游發展規劃、跨省級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和國家確定的重點旅游線路、旅游區的發展規劃;地方旅游局負責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旅游發展規劃。
第十五條國家旅游局對編制旅游發展規劃的單位進行資質認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條編制旅游發展規劃應當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市場前景、資源條件、環境因素進行深入調查,取得準確的基礎資料,從市場需求出發,注意生態環境和文化歷史遺產的保護和延續,積極采用先進的規劃方法與技術手段。
第十七條旅游發展規劃編制的內容、方法和程序,應當遵守國家關于旅游規劃技術標準的要求。
第十八條旅游發展規劃應當包括如下基本內容:
(一)綜合評價旅游業發展的資源條件與基礎條件;
(二)全面分析市場需求,科學測定市場規模,合理確定旅游業發展目標;
(三)確定旅游業發展戰略,明確旅游區域與旅游產品重點開發的時間序列與空間布局;
(四)綜合平衡旅游產業要素結構的功能組合,統籌安排資源開發與設施建設的關系;
(五)確定環境保護的原則,提出科學保護利用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的措施;
(六)根據旅游業的投入產出關系和市場開發力度,確定旅游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七)提出實施貴掛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條旅游發展規劃成果應包括規劃文本、規劃圖表和附件。規劃說明和基礎資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旅游發展規劃的審批和實施
第二十條旅游發展規劃實行分級制定和審批。
全國旅游發展規劃,由國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級區域旅游發展規劃,由國家旅游局組織有關地方旅游局編制,征求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意見后,由國家旅游局審批。
地方旅游發展規劃由地方各級旅游局編制,在征求上一級旅游局意見后,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復實施。
第二十一條國家確定的重點旅游城市的旅游發展規劃,在征求國際旅游局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旅游局意見后,由當地人民政府批復實施。
國家確定的重點旅游線路、旅游區發展規劃由國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見后批復實施。
第二十二條旅游發展規劃上報審批前應進行經濟、社會、環境可行性論證,由各級旅游局組織專家評審,并征求有關部門意見。
第二十三條地方各級旅游局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對旅游規劃進行調整,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旅游局備案,但設計旅游產業地位、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和產品格局的重大變更,須報原批復單位審批。
關鍵詞:旅游;體制;優化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10)-06-0058-03
旅游業屬于朝陽產業,發展旅游業對于推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促進就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益陽山水生態優美,旅游資源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并旅游資源極為豐富,益陽旅游業經過20余年的培育與發展,旅游業發展環境得以優化,旅游服務設施和功能不斷完善,旅游產品供給不斷豐富,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現已具備作為益陽市的先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然而從益陽旅游業發展的現狀而言,與周邊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其中原因很多,但是缺乏管理體制的科學化運作則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一、益陽旅游業的發展有賴于管理體制運作的優化
我國旅游業行業管理是隨著旅游業發展為不斷適應其需要而逐步形成發展的。改革開放以前,為適應對外友好接待的需要,我國建立了旅游、外事統一管理的旅游管理體制。改革開放以后,旅游業迅速發展,旅游、外事統一管理的方式已不適應旅游業發展需要,國家提出旅游體制的核心是企業化。因此,許多地方在外事管理機構基礎上成立了旅游公司,通過旅游公司進行企業化管理,形成了接待與管理合一的旅游管理體制。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旅游業進一步發展,旅游完全從外事接待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經濟行業。各地旅游行政管理機構--旅游局紛紛成立,并與外事管理部門徹底分開,獨立行使旅游行政管理職能,旅游管理體制有了新變化。1987年國家提出旅游管理體制的關鍵是政企分開,各地旅游局與旅游公司脫鉤。至此,旅游局作為旅游主管部門真正開始地旅游業實行行業管理。
益陽旅游業在其發展過程中,主要是采用了“政府主導、行業主管、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運行方式。從運行方式本身看,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也完全符合旅游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與產業特色。一方面強調了政府在旅游資源運作管理中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形式,但是由于缺乏與這一體制協調作用的良性運作機制,結果只能由行業主管部門即市、縣(區)旅游局負責行使政府對所轄范圍內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管理職能,但由于旅游業與其行業不同之處就在于同其它產業的關聯度較高,由于行業之間權限范圍的交叉,在一定程度上使旅游局在對轄區內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時必然產生沖突與困難。
當前,益陽旅游業在其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與制約因素:第一,資源優勢發揮不明顯;第二,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益陽旅游業是在“十五”期間,才被明確為培植的重要產業。全市雖然擁有40來個景區景點,但是上較高等級的不多,旅游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等相應配套均較為落后;第三,旅游景區建設進程緩慢,存在規劃標準不高,產品品質較低,特色不明顯等諸多問題;第四,瓶頸制約因素依然存在,旅游交通不完善、不配套;旅游企業規模小,旅游產品競爭力不強。而這一系列問題的存在,都與管理體制運作密切相關,是現有的旅游業管理體制運作不到位帶來的結果,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的各種利益矛盾,缺乏整體意識以及相關的職能部門管理缺位,益陽旅游業大發展的目標很難實現。因此,強化適合益陽旅游業大發展的管理體制科學化運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建立適合益陽旅游大發展的管理體制運作模式
管理體制的順與不順是促進或制約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益陽旅游的發展實際來看,益陽旅游管理體制的運作,必須在充分借鑒各地成功經驗基礎上,積極探索,大膽創新。
1.基本思路: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產業關聯性強,市場化程度高,客觀上需要一個能夠實行統一領導和綜合協調的行政管理機構。益陽形成了以安化茶馬大道、桃花江竹海、梅山文化生態園為代表的觀光、體驗旅游資源;形成了以高爾夫球場、奧林匹克公園為代表的健身旅游資源,形成了以會龍山公園、白鹿寺為代表的佛教旅游資源;形成了以梓山湖、黃家湖、桃花江、巖江、柘溪湖、魚形山、南洞庭為代表的水體生態旅游資源;形成了以北峰山、寨子侖、碧云峰為代表的山體生態旅游資源;形成了以花鄉、竹鄉、漁鄉、茶鄉、樵鄉等系列農家樂為代表的農業旅游資源。依據益陽旅游資源的特點,決定了益陽市旅游管理體制模式的運行必須履行如下職能:能夠對旅游各要素合理組織與統一協調;能夠對旅游資源進行大規模、深層次的組合開發,促進、休閑、娛樂、消遣與觀光旅游的同步發展;能夠推動跨縣(市)區,跨行業、跨所有別的企業集團形成,真正推動我市旅游業的發展。
2.運作原則。益陽旅游管理體制的運作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開發和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由于旅游資源有別于其他產業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必須處理好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關系,在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做到適度開發,合理保護,倡導綠色旅游消費觀念,以確保益陽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特色性原則。益陽旅游資源豐富,要將益陽旅游業做大做強,必須找準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打造核心產品。搞好益陽八個重點旅游項目策劃與包裝,打造核心景區,創建等級景區和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如搞好山鄉巨變第一村、桃花江竹海、安化茶馬古道“三點一線”旅游產品開發。
三是主體性原則。要依據旅游資源性質與特點,采用不同主體進行合理開發。采取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的項目,主要是舊城區景點改造、水體保護。采取政府與企業合作的壟斷性開發的項目,主要是公園建設,如桃花江國家森林公園、奧林匹克公園等。采取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的項目,主要是景區的接待賓館、旅游商品、旅游運輸企業等。
四是綜合協調原則。旅游業作為一個關聯性極強的產業,涉及到旅游景區、旅行社、賓館、飯店、交通、娛樂、購物等許多企業和相對獨立的行業。這些關聯行業的相對獨立性直接決定了旅游的具有協調和組合的重要產業特性。旅游的發展關鍵就在于要協調好相關的行業與部門,具有明確旅游產業與其行業的關聯性并利用好這特性才能最終組合形成旅游產品,通過和旅游產品來實現價值轉換,從而體現益陽市的旅游資源優勢為把這種優勢變成經濟優勢。這樣根據旅游業的特點,就決定了旅游業在管理體制的運作中,就應有別于其它行業的管理體制,其管理體制的運作就必須突出它的綜合協調職能。
三、政府主導下的益陽旅游管理體制的科學化運作思路
1.政府履行好主導職能。政府在益陽旅游業發展中主要履行以下工作職責:
一是履行資源所有者的職能。在旅游業發展中,資源的全民所有是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這樣政府是制定履行發展戰略的主體。政府要制定益陽旅游發展的戰略與政策,搞好宏觀調控。益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履行如下職責:做好旅游業與其它產業的協調, 實現旅游經濟與其它經濟深度結合,使旅游業的帶動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按照發展“大旅游”的要求,在吃、住、行、游、娛、購六個方面主動做好引導、溝通工作,聯合相關部門,統籌組織好各個要素的開發和經營;協調好旅游業與民航、鐵路、邊防、海關等單位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個各方和諧、左右順暢、內外銜接的旅游發展新格局;協調與旅游有關部門之間的關系,解決旅游市場管理中的重疊和“真空”,督促檢查各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共同管理好旅游市場。
二是構建與完善旅游政策。益陽市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產業的實施意見》、《關于旅游產業考核評比實施辦法》,市直相關部門大力支持旅游業發展,有的部門制定了扶持政策。社會各界對旅游業發展的認識逐步統一,支持、參與的積極性明顯增強,發展旅游的氛圍日益濃厚。
三是加強投入與整合資源。加大財政對旅游業的引導性投入,改善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使益陽旅游開發與城市建設、水利建設、開發區建設的發展緊密結合,互為促進。樹立“大旅游”觀念,主動出擊,通過精心策劃與整合,尋求與周邊旅游區域的合作。向西連接以張家界為核心的大湘西旅游圈,向東融入以岳陽和湖北赤壁為中心的湘北鄂南旅游圈。
2.旅游局發揮好主管部門作用。政府主導作用能否發揮,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與旅游主管部門的協調和配合程度。旅游局作為旅游業的核心管理部門,承擔著全市旅游企業的日常管理重任。市旅游局的主要職責是:編制和上報益陽旅游事業發展的長期規劃和近期實施計劃,并會同市計委做好綜合平衡。會同有關部門做好調查、開發利用和保護本市旅游資源的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對旅游業的新建項目進行審查。(起草地方性旅游規章,制定有關制度。參與在益陽市組建與旅游業直接有關的涉外企業的審批工作。按照國家頒布的有關旅游法規、條例,對全市旅游經營單位的經營管理和服務質量進行監督檢查等。)規劃和管理對外旅游宣傳、招攬和開拓國際客源市場的工作。審批和統一發放旅游簽證通知。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旅游經營單位對外經濟合作、業務交流和其他活動的管理工作。指導本市與兄弟省市在旅游業方面的聯合開發和經營。指導本市旅游行業性組織和群眾團體開展旅游業務和學術活動。負責全市旅游行業的統計和資料匯總工作,做好國內外旅游信息交流和旅游市場行情調查、預測工作。
3.規范行業監管。要宣傳貫徹《湖南旅游條例》和《旅游條例》,積極穩步地開展旅游飯店創星評星工作,加強服務質量的跟蹤檢查與安全生產監管,認真組織開展文明示范窗口和崗位明星、能手創建與評選活動。建立全市旅游市場投訴臺賬,完善管監管檔案資料,加強導游年審、培訓與跟蹤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袁鳳麗,益陽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新益陽,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