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數字文化下在線教育動畫案例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文章主要以當下熱門的瓜瓜龍啟蒙動畫為案例,概述在線教育動畫的特點及發展利弊,并詳細介紹該類型動畫的創作原則與制作模式。
一、在線教育動畫概述
在線教育動畫是指在移動幼教APP平臺上投放的教學動畫,通過使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將幼兒啟蒙知識點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在信息化時代高速發展的當下,教學上人們更加重視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引用動畫視頻等形式能夠積極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學質量,成為當前教與學互動的新模式。在線教育動畫作為近年新興的教育模式,區別于傳統的TV科教動畫,有著以下四個特點。
1審核監管嚴格
由于“在線教育”并非是一個邊界清晰明確的概念,主要針對的線上用戶群體年齡較低,導致其受到了教育、網絡等多部門的全面監管,因此在線教育動畫在內容和畫面上有著嚴格的限制要求,在每個制作環節上都增設了質檢流程,確保教育內容的完整度,同時將安全隱患降到最低。
2用戶定位分級
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幼兒對于不同的事物,注意力和集中程度各不相同,在線教育根據用戶年齡劃分為四個級別,每個級別的動畫時長和知識點隨著用戶年齡逐步遞增,故事內容和畫面風格也根據幼兒的注意力、視覺審美等特點進行調整。
3教學為主動畫為輔
在線教育動畫是以教學為核心,動畫作為教學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孩子的興趣,利用動畫特有的趣味性、生動性、夸張性和包容性等特點作為教學輔助,吸引孩子學習觀看,同時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用途和目的制作出不同的內容形式,以呈現出較好的效果。在線教育動畫是信息技術時代下的新教材。而如《學問貓》《藍貓淘氣》等傳統電視動畫是以故事內容為核心,科普知識作為包裝形式來吸引觀眾,作為早期教育類動畫,在“寓教于樂”上起到了榜樣作用,也讓觀眾首次接觸到帶有教育屬性的動畫,為如今的在線教育動畫奠定了堅實的創作基礎。
4基于兒童發展理論的動畫內容創作
由于學齡前兒童認知發展不成熟,只能利用視覺和知覺認識外部世界。所以動畫作為一種視聽藝術對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發展影響較大,是其生活中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因此,在線教育動畫遵循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的創作原則,在世界觀的設定上具有泛靈化的特點,在故事內容上增加游戲性、重復性和互動性,運用直觀的動畫元素呈現知識點。
二、瓜瓜龍啟蒙動畫案例分析
作為時下熱門在線上教育APP—瓜瓜龍啟蒙動畫是針對0-8歲兒童打造的在線教育產品。它將知識點作為動畫故事主題,并結合AI交互技術反復輸出知識點內容,達到對幼兒啟蒙教學的目的。以瓜瓜龍為角色IP衍生出其世界觀等諸多原創動畫角色,世界觀有著豐富的延展性、自由度及動畫表現力,有利于展開不同學科的故事創意及趣味表現。
1兒童心理學研究下的美術風格設計
瓜瓜龍將兒童心理視覺研究的方法運用在美術創作當中,通過兒童視覺發育的特點建立色彩分級,創作出不同年齡層的美術畫面。學齡前兒童對于顏色的認知僅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象事物上,如藍天白云,綠葉紅花等,這類鮮艷顏色直接作用于兒童的色彩感知,吸引其視覺注意力。所以瓜瓜龍在美術風格的色彩搭配上,采用了兒童最容易掌握的紅、黃、藍、綠、青、橙、紫等基本顏色作為搭配。根據兒童對于色彩的基礎認知,低齡兒童能夠最先感知飽和度高、鮮艷的顏色,而對于棕色、灰色等混合顏色的辨認則相對困難,因其還未具備成年人的視覺篩選能力,難以區分重要和次要元素。所以在畫面顏色設計上,瓜瓜龍美術畫面會突出區別前景及背景之間的色彩層級,為前景、背景及可交互操作區域設置強烈的視覺區分,如前景選擇高明度的顏色搭配、背景選擇低明度的顏色搭配,反之亦如此。在畫面中突出表現知識點可以降低視覺信息的復雜性,并能保持注意力集中。在此階段會更加注重內容與背景之間色彩飽和度的變化,避免因顏色飽和度撞色而導致兒童視覺疲勞。由于各年齡階層兒童視覺與信息處理能力上的差異,創作者需要根據用戶所處年齡段,選擇相應的色彩豐富度,既要滿足孩子的信息攝取需求,維持頁面對孩子的吸引力,又要避免信息過載增加產品使用難度。如圖1可以發現,2-4歲兒童的畫面顏色通過純色背景突出角色主體,背景環境沒有過多細節刻畫,元素造型概括清晰,色彩以柔和簡潔的單色為主,幾乎沒有漸變色的使用。6-8歲的產品,整體構圖和視覺更具景深感,空間更加立體,有基礎的場景透視效果,場景的細節塑造區分了不同的材質與形狀,裝飾元素也明顯增加,同時漸變色的使用也使得畫面效果更加飽滿豐富。通過以上畫面可以發現,用戶年齡越小則畫面色彩越簡單,細節也越少,通過單一鏡頭背景畫面展示重點信息。隨著受眾年齡的增長,色彩及細節的豐富程度也會隨之增加,展示的信息內容也會更多。
2在線教育動畫的鏡頭設計原則
1.扁平化的鏡頭設計。為了能更好的展現故事內容和畫面信息,瓜瓜龍啟蒙動畫采用了二維扁平化的表現形式,畫面的空間、透視、人物位置關系簡單清晰,角色與攝影機的關系固定由橫版舞臺式的表演呈現,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現角色夸張化的表演,依靠角色表演來提升畫面的沖擊力。因此,創作者經常會設計角色表演來打破第四面墻,以此增加角色和觀兒童觀眾的互動感,提升畫面的趣味性。2.平面化的構圖設計。在鏡頭構圖的設計階創作者需要注意重點兒童對于畫面內容的聚焦與關注點,控制設計師本能的表現欲,不要因為設計過度給孩子的操作使用上帶來阻礙。由于幼兒只能區分屏幕中的二維空間,尚無識別三維信息的能力,所以在鏡頭構圖的設計上會避免仰視、俯視等不易理解的透視角度,減少縱深走位,過肩鏡頭等成人向的影視化構圖,用平面構圖來呈現畫面信息,避免透視角度所帶來的內容理解上的難度。為了減少兒童認知時間,幫助其保持專注度,鏡頭中需要明確區分出層次關系,畫面中的場景和裝飾元素皆以突出角色、主題信息而設計,隨著鏡頭內容變化進行主觀調整。3.慢敘事的鏡頭節奏。考慮到兒童大腦發育不完善,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敏感度較成年人更慢,創作者們會采用慢節奏的鏡頭展開敘事,在故事創意階段便會注重內容上的節奏感,角色表演的設計上會刻意減速、微動以達到幼兒的視覺習慣。如展現角色奔跑加速,跳躍沖刺等有沖擊力的動作表演時,會避免用增加速率的方式展現快的感覺,而是減少角色的運動頻率,利用角色夸張的肢體動作去體現速度和力量感,同時會運用如煙霧,重影,強調線等動畫特效去增加畫面效果,以配合角色表演來豐富畫面。而在設計較為復雜的運動鏡頭時,會盡量用全景去交代整個空間,減少鏡頭的快速剪切,避免觀眾對空間產生模糊的理解,以此來控制整體節奏,確保小觀眾們也能夠看懂鏡頭中的內容信息。4.重復性鏡頭。為確保關鍵知識點的有效輸出,根據學齡前兒童機械記憶的特點,創作者會通過重復的鏡頭和表演動作去展現重點知識內容。例如以英語單詞“milk”為知識點的內容,會在動畫中反復出現三次以上角色喝牛奶的鏡頭,通過動畫角色的反復表演,鏡頭的重復性展示來讓觀眾更好的理解主題知識,但重復性鏡頭如果使用過于模式化,會導致畫面內容的枯燥乏味,所以需要創作者運用故事巧妙設計三次以上的重復點,才能達到最佳的知識輸出效果。
3質檢審核下的動畫流程
在線教育動畫作為互聯網教育產品,更加注重內容審核和效率產出,在每集動畫的前期環節,主要由教研人員、編劇和編導進行創意討論,在此階段以分集知識點為核心展開聯想,構思具有趣味性的創意故事。由動畫導演評估創意和制作的可實現性,教研人員負責對內容整體的教學知識點輸出進行嚴格把控,由分集編導將故事劇本設計為可實際制作的動畫腳本,并為腳本的臺詞進行初版配音。不同于傳統電視動畫的制作流程,教育動畫的前期工作由導編去執行,在腳本環節中需要明確設計每集動畫的敘事節奏、角色表演以及畫面風格,而動畫導演則負責監制全劇動畫的內容制作和終版審核,這樣分工可以使多集腳本同時開展工作。在中期制作環節,由分鏡師根據腳本內容繪制動態鏡頭,同時設計出角色的表演調度和運動節奏,并將編導提供的基礎配音進行聲畫合成,最終呈現出接近成片節奏的動態分鏡設計稿。之后由插畫團隊以分鏡為基礎設計美術資產,動畫環節則根據動態分鏡為參照制作動畫并合成至成片。為保證知識點的有效輸出,分鏡、插畫和動畫環節都需要由前期團隊審核推進,每個環節不少于三次審核直至終版。流程化的制作方式可以保證成片在周期內批量產出,還能降低制作環節中所遇到的風險。各環節審核制可以保證教學知識點的有效輸出,使產品的畫面質量更加精細、嚴謹,并最終通過質檢在平臺上展出。
4互聯網產品迭代制作模式
作為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產品,在線教育動畫在平臺上線后需要進行多維度體系化的教學內容升級,保證知識點輸出的時效性,滿足家長及孩子的長期教育規劃,時刻把控每個周期教學的整體大方向,避免內容和質量問題帶來的風險。瓜瓜龍啟蒙動畫會根據平臺上線后的用戶反饋進行迭代,針對用戶及市場需求進行內容上的升級,可以保證每集動畫的視覺呈現,及時修補動畫上線中所遇到的問題,最大化地保證視頻教學質量。在迭代的需求下,瓜瓜龍啟蒙動畫運用MG動畫的資產管理模式,有效整理流程中的動畫資產,并匯總為線上綁定庫、動作庫和特效庫,定期將環節中所遇到的制作問題進行匯總,以加快未來的制作效率,保證流程上的有效產出。瓜瓜龍啟蒙教育背靠字節跳動,在當前各大網絡平臺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大數據投放,根據不同年齡的受眾進行針對性的動畫內容創作,根據精準的用戶數據定位產品價格,獲得了廣泛的用戶基礎。同時,在產品APP內擁有全面的框架技術能力,能夠承載豐富的學科接入,在內容上有著更加長遠的拓展應用。在線教育動畫作為新型教育產品,在此期間吸納了大量影視動畫人才,對整個動畫行業有著積極的作用,各大教育動畫品牌在短短兩年時間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學習伙伴”,有著十足的市場潛力。但其動畫本身的后端鏈路有明顯的制作限制,一切制作圍繞前端教學點的滿足,依托市場方向進行調整,而非劇情內容和動畫表現上的求精,這便導致在線教育動畫只能以短劇集的形式呈現單一的故事套路,不能夠做出有足夠體量的中長篇故事,從而極大限制了動畫世界觀的表現。同時,在制作流程上,教學審核制限制了中期制作的發揮空間,使得動畫的制作更加產品化,畫面效果更依賴于審核的基礎標準,這導致畫面表現和內容趨于俗套,削減了動畫的想象力和夸張性,缺少傳統動畫的完整度及精神內核表達。這一因素使得在線教育動畫只能作為教育產品,其本質仍是由家長附加給孩子的學習工具,孩子只能停留在用戶階段,即便有著得天獨厚的互聯網宣發優勢,仍很難培養出能夠產生情感共鳴的忠實粉絲。隨著近年教育政策的變化,在線教育的勢頭逐漸放緩,在線教育動畫面臨著產品向內容的戰略轉型,如在其原創IP的基礎上進行內容的創作,并與線下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在現有的優勢下將會建立起成功的動畫品牌,并涉足院線、TV劇集、主題樂園、隨材及周邊等各個領域,實現內容走向專業化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DebraLevinGelman.數字時代兒童產品設計[M].倪裕偉,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2]魯道夫·謝弗.兒童心理學[M].王麗,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3]林崇德,董奇.兒童心理學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薛皓宇 郭淳 單位:北京電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