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久久91精品国产99久久yfo-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探究

摘要:在對國內外“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探討的基礎上,介紹了廣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經驗和做法: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大綱、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完善課程考核方法、改進教學評價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且提出了改革中面臨的挑戰與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器官系統;課程整合;基礎醫學

1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經驗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要求以人體器官系統為基礎,重新組建了學科中的醫學基礎知識,深入剖析形態結構與功能、微觀與宏觀、病理與生理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建立醫學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的深入關系,從而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加強基礎課程與臨床醫學課程的聯系,使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技能同步發展。廣西中醫藥大學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大綱、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完善課程考核制度、改進教學評價等措施,努力推進“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

1.1淡化學科界限,優化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作為一種文件對教師教學具有指導意義,以器官中心課程整合的第一步便是要對教學大綱進行重新設計。學校在人才培養目標明確的基礎上,細化醫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課程間既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銜接,同時也避免重復或者遺漏。并充分考慮各門課程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的作用和地位。2016年,學校教務處將內科部分課程(消化系統疾病)整合成“消化系統整合課程”。在明確了課程設置后,著手進行教學大綱的編寫。教學大綱以器官系統知識體系為主線,將基礎知識與專業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突出理論與實踐結合,符合專業培養的目標。此外,教學大綱的編寫要體現課程內容之間的分工,處理好先修課程與后續課程之間的關系,對重復的知識進行技術處理,例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釋,重點知識與一般性知識要做好課時的分配。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教學大綱的設計,從范圍和層次可以是多樣的,不同的醫學院校教學大綱的設計模式各有差異。例如廣西醫科大學依據“形態到功能、正常到異常、疾病到藥物治療”的模式,在各個不同的基礎學科及基礎與臨床學科進行有機結合,著力于課程體系結構建設,形成了以能力培養為目的得主線工作,分層次、分模塊、相互銜接科學系統的基礎醫學整合課程教學體系[4];大連醫科大學采用“以器官-系統為導向(OSO)”的跨學科整合的課程模式,與“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的教學方法相結合,構建卓越醫師培養的基礎醫學循環系統整合課程模式,將傳統的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學科中的循環系統教學內容進行整合[5]。廣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在教學大綱的設計中,吸取了其他醫學院校的成功經驗,遵循以器官為單位,縱向整合原則,例如在《醫學基礎》課程理論教學大綱的設計上,將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等部分基礎醫學主干課程按器官系統進行整合,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以人體器官系統的模式逐一進行教學;同時在實驗教學方面,將部分形態學或功能學課程整合,將生理學的“正常血壓的調節”、病理生理學的“失血性休克”、藥理學的“傳出神經系統藥物對血壓的影響”等關聯密切的課程整合成一個實驗,既節約實驗動物和其他開支,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減少課時數。這樣“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大綱能夠做到緊扣培養目標,使學生學到的醫學基礎知識“實用、夠用、適用”,更有利于教師明確教學目的與分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2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促進交流合作

教學團隊是指為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合理的資源配備下組建優勢互補的教師群體。醫學課程的整合融合了不同學科知識和技能,優秀的教師隊伍和良好的交流與合作是課程整合成功的保證。加強教師團隊建設,首先要求授課教師具備全面、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同時亦需要具備先進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善于引導和交流,啟發學生思考,不僅注重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思維。其次,教師團隊成員要加強溝通交流,讓教學內容以系統化的模式出現,同時教學團隊也要像人體器官系統一樣協調運轉,而不是過去在“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模式下,各個授課按學科體系分工,各自負責自己的學科教學內容,導致出現知識孤立,或者造成部分環節的知識點遺漏、重復。再次,教學團隊建設也應該遵循“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要向在課程整合方面有著成功經驗的教學團隊學習,吸取他們的成功經驗,改善自身教學團隊中存在的各種短板。在教學團隊建設方面,許多醫學院值得借鑒的做法。例如錦州醫科大學組織有關的專家對教師進行定期的“以器官系統為中心”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培訓,通過公開課和教學講座等多種形式促進教師授課水平的提高[6]。大連醫科大學建立循環系統教學團隊,由來自解剖學、生物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專業的教師組成,通過多次集體備課、試講、討論及全程聽課提高授課水平。其次,對PBL帶教導師進行分層次、階段式、多角度培訓。廣西中醫藥大學在原有基礎醫學教研室的基礎上,打造了一支全新的教學團隊,成員包括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等學科和領域,實現了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使理論與實踐雙向發展。同時,學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途徑,加強團隊學習,在一段時間實踐后,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1.3完善課程考核方法,推行形成性評價

課程整合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團隊的建設,更關鍵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方式,能鼓勵學生融會貫通學習,是對課程學習效果的強化和檢驗。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考核,以期終考試方式為主,側重于對知識點的考察,而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是指要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精神放在首要位置,在學生的考核中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避免高分低能。因此,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考核,更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全面的關注和反饋,發現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不足與缺陷,要及時指導、糾錯,并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相應調整。廣西中醫藥大學2015年制定了《形成性評價實施細則(試行)》和《關于進一步完善本科生形成性評價相關工作的意見》等制度,逐步建立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學生學業全過程評定體系,開展了學生學習成績形成性評價。學校規定期末考試成績占課程總成績60%,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40%。基礎醫學課程形成性評價涵蓋了期中考試、單元測驗、作業、實驗操作、實驗報告、課堂表現和出勤率等環節,注重對學生的實驗和在課堂討論課中的表現。學校建立了由南方醫科大學開發的醫學類課程試題庫,建成了“考易”考試平臺,支持在線考試,實施教考分離。在考試命題的設計上,提高綜合性、開放式試題的比例,減少識記性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對知識的串聯能力和發散思考的能力。同時通過雙向細目表設定知識點、題型、難度和來源等組合參數,保證考試命題的科學合理。

1.4以學生發展為導向,改進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反映課程改革成果的最客觀依據,能夠直接體現課程整合中的優勢與短板,左右課程整合進展。在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改革中,不僅涉及教學內容改革,還包括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對教師駕馭課堂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授課技巧,同時還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相關內容,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評價內容過多注重學科對教師的評價,評價的導向是“教師教得好不好”,以“器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評價的導向是“學生學得好不好”,以能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為根本原則。廣西中醫藥大學設置教育評價與質量保障中心,實施了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制度、課堂教學三級聽課制度、學生評教制度等,建立了教學評價長效機制,通過督導聽評課、學生網絡評教,以及召開學生座談會、走訪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等,系統收集學生對教學工作的評價和建議,并將其整理分類,并加以分析,及時向學校、有關部門及個人反饋,做出答復。

2總結與展望

長期以來我們堅持的傳統教學模式,對醫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是很不利的,學生的發展需要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培養應對問題的能力和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課程整合的提出并不是多學科課程的簡單壓縮,而是根據國家教育部提出的“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的原則進行相關知識重組,強調了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實用性、讓學生盡早接觸臨床為教學原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為將來學習臨床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對教師團隊的教學能力,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有了極大的提升。總之,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醫學課程整合體現了多學科知識間的有機融合,是目前國內外醫學院校教學改革的主流與趨向。廣西中醫藥大學通過以“器官系統為中心”課程整合,淡化了學科界限,加強了學科間的聯系性、綜合性與協調性,刪除了陳舊、“機械”的內容,將機能學科知識點融會貫通,易于學生掌握與記憶,提高了學習效率與整體教學水平。但是在改革中也面臨著幾個不容回避的問題:一是通過對相關課程內容的整合,增加了學科間的系統性,但卻導致減少了原課程的基本知識點教學時間,需要學生在課后結合病例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同時做好對相應的基本知識點的課前自主預習、課后復習等工作,因而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自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由于打破了學科間壁壘,增加了課程中的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病例的有機結合,因而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國內目前仍缺乏課程整合的權威教材;四是整合課程教學缺乏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等。因此,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醫學教育同仁的不斷的努力與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大朋,美國五所醫學院校整合課程實施的比較分析[D].復旦大學,2012.

[2]司道文,張宇新,楊林,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醫學基礎課程整合“三步走”的改革探索及設想[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9,19(14):2238-2240.

[3]向琳,董志,徐晨,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模式探討[J].醫學與哲學,2015,36(23):72-75.

[5]黃敏,覃慶洪,謝小薰,等.基于器官系統的基礎醫學整合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2):119-120.

[6]張宏穎,李華,郝立宏,等.以器官-系統為導向的基礎醫學循環系統整合課程模式的構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1):75-76.

作者:夏猛溫小雨王春玲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基礎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