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久久91精品国产99久久yfo-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豐子愷教育思想對碎片化閱讀啟示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豐子愷教育思想對碎片化閱讀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豐子愷教育思想對碎片化閱讀啟示

【摘要】“童心說”是豐子愷教育思想核心,內涵包括返璞歸真的自性、無拘無束的自由、純潔真實的自然和感同身受的自覺。面對“碎片化”閱讀時代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重新認識豐子愷的教育思想,對開展“以人為本”的基本發展方向、“立德樹人”、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大有裨益。

【關鍵詞】豐子愷;教育思想;童心說;立德樹人;以人為本

豐子愷是中國現當代著名漫畫家、文學家、藝術家、翻譯家、教育家,“一生幾乎涉獵了文學藝術的全部領域而且卓然成家,創作編譯出版了約180種圖書,是現代藝術史、美學史上少有的全才、奇才”[1]13。學貫中西、道通古今的學習經歷和學科背景,使他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獨樹一幟,加上“五四”時期文學界和教育界倡導人性的自由、解放和平等,注定了他的教育思想的高屋建瓴和超越時代性,對“碎片化”閱讀時代的學校教育有著重要啟示。

一、豐子愷教育思想的內涵

在豐子愷教育思想中,“童心說”是核心。童心,就是赤子之心,既是個體的成長基礎,也是人類文化生長的根基;既是兒童純潔未被異化之心,也包括成年人保持不變的“初心”,更是引導稟賦、舒展天賦、發展天性的教育應有遵循。按照馮友蘭“人生四境界”的分類法,本人將豐子愷“童心說”教育思想內涵分為自然境界中返璞歸真的自性、功利境界中無拘無束的自由、道德境界中純潔真實的自然和天地境界中感同身受的自覺。

(一)返璞歸真的自性

童心,在《詞源》中是小孩子心思、童稚之心的意思。哲學意義上,童心是未經禮教和理性規范、不摻雜任何虛假成分的自然人性和樸素心靈,是人的本心本性,沒有受到世俗和后天污染的心靈的純然狀態[2]8,最核心內涵是“真實”:感知的客觀世界是真實的,沒有名、相、用差異;判別標準是真實的,沒有美丑善惡的區別;態度情感也是真實的,沒有功利的迎合與拒絕,一切都是本心態度。需要說明的是,豐子愷向往的“真”是哲學層面的“本真”狀態,是佛學所說的“自性清凈”狀態,而非科學意義上需要靠實證精神維系的所謂真實。他指出,“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3]14。作為自然生命本然狀態,“童心”是個體生命初始本能。豐子愷堅持自然人性中“真”的標準同時,不否認童心中有“惡”的成分,他對“童心”持的是發展而不是僵化的觀念。正是因為這種“真實”,兒童不會掩飾、不會偽裝,才使得他將返璞歸真的自性既作為教育目標,又作為教育實現的可能和必要。

(二)無拘無束的自由

“自由”是不受外力干擾,自己做主,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豐子愷教育思想中的“自由”,更多展現在對藝術創作論述上和對科學思維排斥上。“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的“科學”“民主”對當時中國大多數啟蒙知識分子而言,是濟世救窮的不二法門,帶有明顯政治救亡的目的性。伴隨文學研究會“為人生”主張的確立,文學和藝術功利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張揚,藝術只能成為“科學”輔助品。豐子愷雖然沒有參與這場論爭,但他詳細闡述了對于藝術和科學的看法,“原來科學和藝術,是根本各異的對待的兩樣東西,藝術課的圖畫,又和各種科學一樣有重大的作用,絕不是科學的補助品……”[3]16。同時他尖銳指出,“人們高呼著科學萬能,對于什么事都要用科學來解決,然而拿科學來批評解決人生的一切事物,究竟是不可能的事情”[4]23。豐子愷并不否定“科學”和“民主”為現代思想兩大主流,他擔憂的是“科學”的實用精神對“藝術精神”的破壞,因為所有的創造性活動,“必先從某自然中獲得一種靈感,然后從事表現”[5]182,這種獲得靈感能力,就是“藝術心”。要解決“科學”“藝術”的對立問題,就是要克服功利實用心態,用不受“塵世”污染心智看待萬物,解除“事物”與“功用”因果關系,以“觀照”態度感知事物,“習慣了這種心境,而酌量應用這態度于日常生活上,則物我對敵之勢可去,自私自利之欲可熄,而平等博愛之心可長,一視同仁之德可成”[3]21。這種保持藝術審美純潔性的“藝術心”與“童心”具有異質同構關系,是目前乃至今后想象力和創造力教育中要堅持的原則。

(三)純潔真實的自然

“自然”在漢語字典中是這樣解釋的:1.宇宙萬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總和;2.屬于、存在于或產生于自然界、非人為的;3.不勉強、不拘束、不呆板;4.不經人力干預而自由發展[6]1521。對“純潔真實的自然”解釋的關鍵,就是在人格培養上,發展個體的自然本性,在培養發展中,摒棄人為因素,順從自然法則,任其自然發展。“假如你希望一個宗教或一個共和國長盛不衰,那么你必須勤勉地使之回到它的源頭。”[7]1教育要使人類消除蒙昧走向理性和文明,必然要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人類野蠻和自然屬性。純潔真實的自然表現在對待自我態度上,人的天性中本身就沒有什么天生邪惡,所謂自私和自我中心,不過是一種天生自愛,因為“心性本凈,客塵所染”,其本性最初沖動也是正確、自然的。純潔真實自然表現在對待他人態度上,是一種尊重和平等,進而表現為不虛偽和矯揉造作,以純粹之心善待他人。而只有堅持人的自然才是追尋善和人性的完滿前提,但社會對人的自然天性是壓抑和扭曲的,為了迎合禮教倫理等陳規陋習,往往自覺不自覺傾向于說一些對己有利的話,做一些更有利于自己的事,久而久之,將自我本真想法掩蓋,這不是真實意圖的表現,不是自然。純潔真實的自然表現在對生活方式建構上,自然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無論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無論是“上帝安排了宇宙生命的和諧與秩序”,還是中國的“道法自然”,自然生活狀態都是不二選擇。盧梭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世界在自然的安排下豐美充裕,人類解決問題的終極方法要靠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追求終極目標,要想使得人生最美好,必須以自然安排自己生活。

(四)感同身受的自覺

覺,悟也,“覺”“悟”是一對互文解釋。“悟”是人把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用“口”描述出來。“童心說”中“感同身受的自覺”,就是指兒童最富于同情心,對于有生命的萬物,充滿同情心,都是用善良、平等對待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護兒童這種與生俱來的獨特個性,遵循兒童知、情、意發展規律,培養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和同理心。這種推己及人的“仁者情懷”在豐子愷作品中隨處可見,奉行“仁者,愛人”,天人合一、物我一體是他的理想追求。“藝術以仁為本,藝術家必為仁者”,“欲為藝術家者,必須先修美德,后習技術;必須美德為重,而技術為輕”。在他看來,藝術根本任務之一,就是將藝術精神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喚起審美主體對現實生活苦難人生的同情,啟發承擔道義的千秋情懷。豐子愷眼中的兒童都有藝術心,都是帶著純真情感看世界,他們的世界是理想的,也是藝術的。

二、豐子愷教育思想的特征

既有獨善其身的修身養性、又有兼濟天下的志向抱負,不乏學貫中西的文化功底、兼具詩書畫印的才情雅趣,特立獨行的風骨氣質、結合溫良敦厚的稟賦性格,豐子愷就是這樣一個教育、藝術、文化方面的“全才”。立足以人為本,以立德樹人的目標以及五育并舉教育理念,重新了解豐子愷“童心教育觀”,應該有深遠意義。

(一)以興趣為核心的動力機制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個體的人天生就具有語言文字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旋律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存在智能。這些智能體現在個體上存在差異。豐子愷的教育理論,反對用“標準化”教育模式對待學生,反對剝奪兒童趣味的“引導”方式。在他看來,趣味中蘊涵著自由、個性、想象力、創造力和活力,趣味讓人愉悅,是兒童未來學習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二)以體驗為主的教育方法

豐子愷非常珍惜兒童成長過程中體驗的積累,甚至認為苦難也是一種教育、一種磨煉,沒有必要視為困難。瑞士教育家、心理學家皮亞杰從發展心理學和發生認識論角度解釋了智力是怎樣通過體驗形成的,“反映抽象按照需要逐步提供構造用的材料;平衡作用則提供結構內部的可逆性組織。這些結構通過它們本身的構造過程,會產生那在先驗論看起來總認為是不能不放在出發點上或放在先決條件地位上的必然性”。培養童心必須保留趣味,而游戲是模擬生活的重要體驗方式,是展示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重要載體。

(三)以審美為導向的教育方向

豐子愷教育思想的審美教育,首先表現在對“藝術心”的培養上。他認為要用“絕緣”的心去認知世界。所謂絕緣,就是“對一種事物的時候,解除事物在世間的一切關系、因果,而孤零地觀看”。這與康德審美無利害說是一致的。他還認為審美需要“童心”,用純潔無妄之心,將哲學、宗教層面對“真實”的認知落實在審美上,通過“藝術以仁為本”揭示審美本質。他的審美思想其次是為了實現社會和諧,實現人與人溝通理解,在提倡社會整體教育形式多樣性中提高個體素養,構建一種充滿愛、自由和美的世界,實現人性、現實、宇宙的和諧與完善。

三、豐子愷教育思想對碎片化”

閱讀時代學校教育的啟示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特別是疫情全球化蔓延的背景下“碎片化”學習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碎片化”學習一方面可以根據個體學習意愿和需求,利用零散的時間,在任何地點,通過移動終端獲取碎片化資源進行學習。教育學家、社會問題專家之所以提出“碎片化”學習這個問題,更主要的是指“學習內容的散亂,缺乏系統性”和“認知方式的圖像化甚至是動態圖像化”的問題,導致學生出現價值觀念混亂、情感表達失措、行為方式失當等問題。

(一)關于“學習內容的散亂,缺乏系統性”問題

首先,基于大數據平臺的終端信息處理者,會根據使用者使用習慣,選擇性推送使用者經常查看的內容,導致即便是查看同一個網頁或者微博、抖音,但每個人看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平臺提供的都是與自己過去經常查閱的內容類似的。根據皮亞杰“圖式——同化——順應——平衡”學習模式,這種內容推送方式,會導致“認知圖式結構”永遠無法完成“系統化”構建,且由于接受信息類型單一,容易產生“固執己見”心理判斷。其次是關于網絡提供的所謂延伸閱讀即“鏈接”,初衷是為閱讀者對信息中不明白的內容進行解釋和背景材料介紹,但是如果閱讀者自覺能力不是很強,往往是“鏈接”之后“再鏈接”,到最后完全失去了閱讀目的。第三是每個閱讀材料后面的“評論”,初衷是為了增加“互動體驗”,但為了“點擊率”,導致評論內容基本上以“求新求異”為主,這對未成年人世界觀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二)關于“認知方式的圖像化甚至是動態圖像化”問題

問題核心其實是“看圖像”與“閱讀文字”產生的認知心理反應差異,會對受教育者認知結構、情感、價值觀、行為方式產生不同影響。“圖像”與“文字(專指表意漢字)”構成“形象”與“抽象”的相對關系。一般而言,“形象”的圖案具體,作為“個體”的信息量大,作為“類型”的信息量小,是個入門門檻比較低、大眾都能看得懂的事物;“抽象”的文字作為“類型”的信息量大,“個體”的信息量小,但是入門門檻高,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理解的。這種接受信息方式,對未成年的、尚需接受認知結構、思維體系建構的人而言,不利于產生“類型”上的判斷和推理,不利于邏輯思維體系的構建,還會因為“個體”的信息量大,認知對象和目標“對焦不準”,產生認知不統一,甚至混亂后果。一般而言,人類認知世界有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原子式的簡單思維,就是細分、細分再細分,所謂水滴與大海的關系;另一種是結構式的復雜思維。皮亞杰在《結構主義》中用相當抽象且晦澀的方式證明,解決復雜問題,必須首先構建具有整體性(系統性)、規律性(轉換性)、自身調整性的認知結構體系。如果我們將“結構”的內涵分為“形式”和“內容”,“形式”指的是“一般規律”,而“內容”是“眾多的現象”,那么每一個成分對于比它高級的形式來說是內容,而對于比它低級的成分來說是形式。人類思維方法的構建,就是運用“不斷抽象化”的“形式”,判斷、推導、解決遇到的各種新問題。概言之,“讀圖”不利于受教育者形成高階的復雜思維,不利于認知復雜的事物,甚至有可能因為“聚焦具體事物”失當,導致價值觀混亂,情感表達、行為動作不合社會規范。面對今天社會上存在的問題,重新認識豐子愷教育思想,重新認識被遮蔽的童心讓返璞歸真的自性使我們更真實,無拘無束自由放飛靈魂,純潔真實的自然煥發生命的激情,感同身受的自覺使世界更加有溫度;讓以興趣為核心的動力機制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體驗為主的教育方法使學生知行合一,以審美為導向的教育方向使學生儒雅、高貴,以人格完善為目標的教育旨歸使學生全面發展。畢竟,教育的目標,是讓受教育者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善良,是有惻隱之心;豐富,是不依靠單一的評判標準;高貴,是恪守原則,無愧于心。

【參考文獻】

[1]劉英.豐子愷圖傳[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高榆.豐子愷“童心說”的教育意蘊[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3]豐子愷.藝術教育的原理·豐子愷文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4]豐子愷.藝術修養·豐子愷文集:第四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5]豐子愷.萬般滋味,都是生活[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7]馬基雅維利.馬基雅維利全集·李維史論:第三卷[M].薛軍,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

作者:高鴻萍 單位:閩江學院人文學院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