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抱石頭抱石頭是藏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比賽者將重100~150kg的石頭捧起,從腋下移到背上,在規定范圍內抱石頭走,以走圈數多者為勝。絆跤絆跤是回族式摔跤。運動員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兩人身著摔跤衣,在10m×10m的比賽場地上互摔,以把對手摔倒為勝,并根據規則得1~3分,以得分多者為勝。大象拔河比賽由兩人進行,雙方各自把繩索套在脖子上,兩人相背,將繩索經胸腹從襠下穿過,用力拖動繩索向前,將繩索標記拉過界為勝,比賽可采用淘汰制或循環制。除上述項目外,臨夏州傳統體育項目還有回族摜牛、拔腰、方棋、游泳,保安族打五槍、抹旗、木質響鈴操、塔石納特,東鄉族一馬三箭、吉咕杜、蕩秋千、踢毛牙、秋千,撒拉族賽瓦、打日斗來、打石靶、巴勒包、木瓦,土族放木排,藏族拉棍、舉皮帶等各具特色的體育文化。
2臨夏州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因素
2.1地理環境因素
臨夏州在地貌上涵蓋了平原、高山、丘陵、山地等基本形態[2]。在這塊多樣性的區域中,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大自然的賦予造化、民族演進、長期積淀的民族文化,使黃土高原區回族、東鄉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自然地選擇富有黃土地色彩的民族體育項目。新中國成立前,臨夏州交通閉塞,民眾主要聚居在黃河上游沿岸,東有洮河、南有廣通河、北有黃河,臨近河道的各族人民,自古以來,使用自制的牛皮袋、羊皮袋筏子泅渡黃河、載人運貨,而后演變為牛羊皮筏競渡、夾木過渡、人牛泅渡等特色項目。
2.2生產生活因素
臨夏州趨向于山地麥作農耕經濟,各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傳統體育。“當尕達至拿杜”意為打土塊仗,多在麥收以后犁地的時間里進行,用黃土塊相互對擲、奔跑跳躍,凸顯出黃土地的民族體育色彩。另外,拔棍、奪腰刀、甩拋尕、摜牛、打五槍、武術、抱石頭等,至今廣泛開展于田間地頭,趨向于體力積蓄與自然較量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參加者勇猛彪悍、堅強不屈的民族氣概。
2.3宗教信仰因素
賀蘭山下有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回族是一個以尚武著稱的民族,習武乃是一種圣行,每逢開齋、古爾邦、圣紀三大節日,都要舉行膜拜健身、西夏拳術、彈腿、絆跤、射箭等體育活動。此外,在藏族和土族中流傳的“祭鄂博”蘊含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喇嘛念完經,祭祀的人們穿上新衣登山,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登山運動;祭祀之后,年輕人相約進行各種體育活動,諸如大象拔河、賽馬、角力、射箭,意為迎接喜神。
2.4戰爭因素
臨夏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變化與戰爭軍事活動有關。以東鄉族為例,自元明以來,東鄉地區作為河州的一部分,是各種色目人和蒙古人的主要屯田之一。他們共同組成屯戍軍,過著“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的生活,逐漸納入當地社會生活的行程。賽馬、摔跤、射箭、擊三連石、一馬三箭等活動是先民在長期的軍事斗爭中采用的進攻方式,歷經時代變遷,長期同化、移植、吸收發展后,逐漸成為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
3臨夏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性
3.1娛樂性與健身性
隨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通過愉快而健康的民族體育活動來提高生活質量成為農牧民的追求目標。回族木球、打拋倆,保安族奪腰刀,東鄉族拔棍,藏族大象拔河、舉皮帶等項目,在愉悅身心的運動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以獨特的魅力和娛樂健身性,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并成為人們業余生活的重要內容。
3.2競技性與藝術性
體力、智力的競技性比試是臨夏州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競爭意識的體現,集對抗性、技巧性、趣味性于一體,有的體育項目只要加以改造,強化其競技性,完善其比賽規則就可作為競技項目加以推廣,諸如武術、木球、賽馬、摔跤、大象拔河、抱石頭等項目,競爭激烈,追求力量、速度,經完善后,發展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并成為各民族樂于參與的體育競賽活動。臨夏州民族傳統體育的藝術性表現在:第一層面直接表現出美學因素的內容,例如體育舞蹈、耍火把、秋千與歌舞同場競技,使人們能夠直接感受和體驗美;第二層面間接地表現出美學因素,如射箭、賽馬呈現出技術嫻熟的美感;第三層面折射出美學因素,如踏腳、抱石頭這類活動直觀上給人是野性的力量美,可從中品味出人體力量的美感;“花兒會”是民間的傳統盛會,是體育活動與藝術完美地結合。
3.3民族性和宗教性
臨夏州的體育活動始終保留著初創時的民族印跡。諸如奪腰刀、拔棍、射箭等體育項目,大多與民族傳統節日結合在一起開展。從其活動形式和規則上看,因民族文化和性格特點,形成在技術上和動作上的不同風格,如回族絆跤、蒙古式搏克、維吾爾族切里西,雖都是摔跤,但比賽方式和規則差異很大,凸顯出民族性特征。除此之外,民族體育始終發揮著信仰功能,這是民眾維系且認同的重要價值,伊斯蘭教祭祀活動中進行的體育活動,對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作用。
4臨夏州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對策
4.1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多方參與
政府部門應加大保護和扶持的力度,促進民族體育發展的社會化、市場化;組織力量對臨夏州民族體育文化資源進行調查整理和價值評估;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對具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統一場地、器材,完善規則,推向社會。政府應加強宣傳,使人們更多地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價值及作用。
4.2開發民族體育旅游和文化內涵,為民族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
以東鄉族、保安族傳統體育項目為基礎開發體育旅游。牛、羊皮筏子競渡可作為體育旅游項目加以推廣;奪腰刀、拔棍可設置為觀賞性體育項目;騎馬、射箭列為游客參與性體育項目;木質響鈴操可用于游客休閑健身的形式加以開發。
作者:董茜 單位:蘭州文理學院